三、流言傳播的條件
如果說奧爾波持、波斯特曼、科羅斯三人是從心理學角度向我們解釋了流言傳播的主要條件,那麼希布塔尼在1966年的研究中則從社會學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流言傳播的四個條件。
希布塔尼在《即席製造的新聞》一書中將流言看做是一種集體的交際行為,看做是人們對新環境的群集性再適應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流言是“被一群卷入曖昧狀況的人們,試圖調動他們的全部聰明才智,對那個環境狀況的意義作出再解釋”。因此,流言內容的變形不是一種病理性現象,而是一種人們致力於對新狀況進行解釋的共同傳播行為的產物。這樣在流言流布的過程中,人們對某一事件的消息內容進行添加或刪減,不算歪曲,而是為使流言內容更“恰當”而進行的重新組合。這種重新組合具有優勝劣汰的性質,即最“恰當”的流言會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當一個集團力求統一意見時,人們會首先排除理由最不充分、可能性最小的流言。因此,流言的傳播是發揮集體性批判能力以解決問題的交際行為。它是適應情緒變化的一種應急手段;在現有環境秩序得不到維持時,它將促使社會實行控製,采取行動。
那麼,流言作為一種集體性的交際行為,其產生和散布的條件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根據希布塔尼的觀點引申出四個條件:
第一,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就是說,當人們的信息需求大於體製性渠道的信息供給,或者當人們對適應環境必不可少的參考信息無法及時得到時,亦即人們的信息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時,有關流言就會隨之出現,並極易擴散開去。然而,一旦信息供求恢複平衡,不存在信息供需矛盾時,流言也就銷聲匿跡了。在信息社會裏,隻要大眾傳播不能正常發揮其功能時,即不能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時,流言便會乘虛而入,取而代之。
第二,公眾遭受刺激的強度。假如流言的內容同公眾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並且涉及的人數愈多,波及的地域愈大,流言擴散的速度就愈快,傳播的範圍就愈廣。相反,流言內容若對大多數人不構成威脅,形成不了強刺激,那麼流言散布的速度、範圍亦會隨之減弱或變小。比如關於自然災害、各種流行病和物價等流言,就容易對大多數人構成威脅,有較強的刺激性,故極易傳播開來。
第三,流言同人們共有感情的投合程度。流言不僅表現一個人的心理狀況,也反映群體的心理特征。因此,流言在投合其共有的感情或共同目的的網絡體係中容易傳播。流言是通過與其內容性質在認識和感情上相投合的公眾傳播開來的。關於種族的暴力的流言就是由對種族問題既感到恐懼、不安又感到憎恨的人們傳播的。如果某則流言與大多數人共有的感情傾向相左,或者不符合其共有的道德規範或文化心理,那這則流言通常注定是短命的。
第四,流言對群體的有用程度。同樣是在狀況模糊的場合,人們傾向於編造、傳播、利用對群體有用的流言,而回避、拒絕那些對群體無用的尤其是有害的流言。在二次大戰中,美國政府通過被日軍俘虜的飛行員之口,預先傳出美國將向日本投放威力無比的原子彈的假消息,就是因為這則假消息有利於促使日本早日投降。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及盟國的官員和新聞媒介利用和編造了許多關於伊拉克總統和軍隊已經倒黴的謠言,其原因亦在於這謠言對本群體有用,但對敵方有害。
此外,在不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氛圍中,在具有同一期望感或同一厭惡感的團體中,特別是當團體成員的士氣下降、人心渙散、充滿不安、焦慮、恐慌的情緒時,流言比較容易被人接受,並容易傳播開去。
四、流言傳播的過程
1.流言的傳播是虛假不實信息的自發波動過程
流言的傳播是自發的,而不是靠外力推動的;是以連鎖式的線路呈波動型或放射型橫向傳達到相關接受者的,而不是垂直地、平均地、廣泛地傳給社會上每個人的。流言傳播的最初階段,即在發源地醞釀、擴散期間,速度是緩慢的,人數也不多,但流言經過多次傳播,範圍開始不斷擴大,傳播的速度也不斷加快,於是,流言傳播達到鼎盛期,接受並再傳流言的人數劇增,從而使流言散布接近飽和狀態。經過鼎盛期,流言的重要性和新奇感開始減退,傳播速度逐漸變慢,人們的興趣下降,已經感到厭倦了。最後,流言開始沉靜、消失。但是,流言在適當的時機,有時又會死灰複燃,重複原先那種由慢而快、由快到慢,此消彼長的傳播過程。當然,有些流言不一定要經過這些階段,而在中途就消失了。因為這些流言遇到了人們固有的信念、知識和經驗抵製,或者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已使真相大白。此外,有些流言甚至永遠也不會消失。盡管有事實證明了這則流言內容是虛假的,但接受者仍會對流言深信不疑,甚至使其構成民間傳說或信念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難怪托馬斯·卡利爾把曆史比著“流言的蒸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