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式多樣的流言
1.願望流言,恐怖流言,分裂流言
這是羅伯特·H.納普依據流言產生和散布的動機所作的分類。願望流言是一種體現人們內心願望的虛假消息傳播。它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關於敵對一方已經或將要倒黴和完蛋的內容,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說希特勒已被人刺殺,日本的儲油量隻夠用6個月。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說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已被炸死,他的夫人和兒子已攜帶黃金、現金和機密文件乘飛機逃往國外;二是關於我方或友好一方將要走運或勝利的內容。如在伊拉克戰爭開始階段,美軍宣稱伊拉克方麵有數名將軍和眾多士兵投降,美方行軍勢如破竹等。
恐怖流言的信息內容反映出的是一種恐怖和不安。恐怖謠言的流傳動機,部分的是因為自我保護的焦慮而試圖去了解它或掌握它。譬如都市傳奇“佛羅裏達州加油站艾滋針頭紮人”中,傑克遜鎮警官阿布拉罕提醒駕駛者防止被暗藏在自助加油站加油槍扳機下麵帶HIV病毒的針頭所刺傷。盡管美國警方早已公開辟謠,但這一流言與其類似的傳聞已流傳數年之久。我國1995年左右在天津等城市也流傳過相類似的謠言。再如“9·11”之後,關於本·拉登將再次發布恐怖襲擊的流言不斷,美國為此數次全國戒備,搞得人心惶惶。當然,其中可能有真實的情報,但也不乏人為製造的恐怖流言。
分裂流言所散布的是一種同現存社會結構、集團組織進行鬥爭或分裂的言論。如1857年的印度兵變,就是一則“發給信奉伊斯蘭教士兵的每發子彈下端紙片是用豬油貼上去的”分裂性流言所引起的。在我國古代,幾乎每次農民起義前,都要散布帶有迷信色彩的分裂性流言。
根據納普和思庫帕的調查顯示,上述三類流言在不同特征的社會環境中所占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在戰爭時期,分裂流言占多數,達66%,願望流言隻占2%,恐怖流言占25%(剩餘的7%無法分類);在和平時期,願望流言占多數,約占66%,分裂流言隻占18%,恐怖流言占12%。
2.政治流言,經濟流言,文化流言,戰爭流言
這是根據流言所瞄準的領域所作出的分類。政治流言在選舉運動中極易擴散。例如,在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安德魯·傑克遜競選美國總統時,曾有流言說傑克遜和亞當斯的妻子有通奸行為。又有人說亞當斯曾為一個俄國貴族拉皮條。即使在非選舉期間,針對公眾關注的政治人物的流言也極易傳播開來。1998年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至今還未完全散去。2004年6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因在大學時曾強奸女同學的傳聞而被民眾起訴,要求其辭去首相職務。總的來說,政治流言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散布對己有利有用的消息;二是編造任命升遷方麵的謊言;三是編造、散布旨在試探人們對某事反應的假信息;四是涉密人員在特殊壓力或情境下導致的一種突然泄漏,但在擴散中又變形了。
經濟流言是政治生活的一種折射,它影響物價、攪動股市、騷擾商情,最能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流言反映了人們對經濟狀況、經濟運行機製的不信任以及不安和恐怖的心理。比如商品漲價的流言往往基於現實生活中商品價格一漲再漲的實際狀況,關於買賣股票的流言也是基於股市受國際事件、政權更替、經濟形勢等因素的影響而大起大落的實際狀況。
文化流言瞄準的是文化藝術界,它大多同這一領域裏著名人物(如名演員、名導演、名歌星、名畫家等)的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關,並且大多是對該人名譽、聲望產生負麵影響的證據不足的信息。對此,一位著名的作家寫道;“我曾受到過流言專家們的惡毒攻擊。這難道是理所當然的嗎?不管是誰,如果他在本行業中成為名人,就會常常看到映照在打碎的鏡子裏的歪曲形象。”善良的人安慰道:“這不足為怪。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聽到這條毒蛇(流言)啾啾的叫聲,看到它那開始腐爛的屍體無力地蠕動,施放著毒氣。”
戰爭流言已經幾乎成了戰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路透社記者不無誇張地寫道,在海灣戰爭中,流言在爭奪人心和思想的戰鬥中,在煽動戰爭狂熱、摧毀敵方土氣方麵,可以像“飛毛腿”導彈或巡航導彈—樣有效。而在伊拉克戰爭中,這一武器再次得到了利用。不論是為了使伊拉克人士氣低落,還是為了爭取本國輿論,美國和盟國的官員在戰爭爆發的頭幾個小時披露的許多關於空襲成功的說法是被誇大的,甚至有些報道誇大得太過分,以致失去了假情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