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流言作為畸形的輿論傳播(2)(2 / 3)

3.牢騷性流言,攻擊性流言,宣傳性流言,牟利性流言,誤解性流言

這是根據製造流言者的目的動機所作出的分類。

牢騷性流言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反映。當人們的某些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埋怨之感。而當人們把這種埋怨之感表達出來時就是牢騷。這種牢騷如果是直接針對埋怨對象,就是一種斥責、訴苦。但若不是針對埋怨對象發出的話,就很容易轉化為流言。在生活中,這類流言極為常見。

攻擊性流言相對於牢騷性流言而言,其目的性和對象性極為明確。流言製造者在散布流言之前通常已經認真研究了攻擊對象及其所在的環境,然後有的放矢地提出某種流言,以此來達到傷害攻擊對象的目的。這種流言的產生通常發生在雙方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如在政治選舉時期,就是這類流言的頻發階段。

宣傳性流言是指為了實現某種積極的政治性、社會性目標而編造的流言。與攻擊性流言消極的攻擊目的相比,這類流言更容易迷惑人,而流言製造者也更理直氣壯。1983年8月11日的《新民晚報》曾經刊登過一則《服役期滿不回上海到青海》的消息,說南京部隊某部36名服役期滿的上海籍老戰士要求到青海去工作的事情。後來經查證,隻有兩人要求去青海,而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引起編輯部的重視”。

牟利性流言與經濟流言有一定的相關性,其實質就是一些企業或個人為了出名或賺錢等目的而編造假新聞,通過大眾媒介傳播。我國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提出要打擊假新聞,可是假新聞卻越打越假,越打越多,以至於互聯網上出現了全年十大假新聞的評比活動。其實,假新聞就是公開傳播的最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的流言,因為它置身於大眾媒介的公信力光環之下。可以說,它代表了商業化社會中流言發展的一種趨勢,其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誤解性流言是人們麵對社會或自然環境中突發的一些負麵事件時,由於缺乏正確的判斷和認識而產生的一種流言。這種流言與流言的其他類型如攻擊性流言、宣傳性流言、牟利性流言等相比較,其最大特點是流言製造者對自己製造流言的目的認識不是很明確,其更多時候是心理情緒的一種自然釋放。其實,在“非典”期間產生的大多數流言都屬於這一類型。這也足以提醒我們,因為這一類流言所涉及的問題多與群體、個人利益相關,所以其一旦大規模流行,其危害是不容輕視的。

第二節流言的孕育與傳播

流言傳播的形態猶如黑夜裏疾飛的蝙蝠,聽到聲音卻見不到身影;好像藍天裏流動的烏雲,看到它卻無法抓住它。但是,如今人們已經能夠依據傳播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甚至是自然科學原理揭示流言滋生和傳播的過程。

一、流言的孕育和滋生

法國學者勒莫在其著作《黑寡婦——流言的示意與傳播》中把流言的孕育和滋生過程比作昆蟲的幼蟲、蛹和成蟲的三個階段。

勒莫認為,流言在人們內心孕育的最初是由於社會記憶的存在。在上文提到的拉普拉普流言中,菲律賓人的民族領袖拉普拉普在1521年用標槍殺死了麥哲倫,從此,拉普拉普魚就象征著對一切帝國主義的抵抗並且作為社會記憶的一部分沉澱在菲律賓人的心中。而人們現時所身處的社會則被比做了蛹。蛹紋狀的外殼就象征著社會組織的連續性,而人們的各種心理又被社會文化所連接起來。當然,出繭階段就是流言產生和大規模傳播的階段。勒莫指出,我們“為了結識流言,不僅需要在流言產生的社會背景中找原因,還要將社會背景同作為流言的經緯的神話背景聯係起來,讓集體記憶儲存的材料來把這前因後果說清楚。”

勒莫認為,流言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觸動了社會的深層機製。所以幼蟲階段就是人們受感染的階段,而流言在蛹階段得到孵化直至遇到社會環境中的壓力、失衡或危機時破繭而出。對於拉普拉普魚流言來說,菲律賓群島上的居民在食用魚時實際上是在食用部落首領的肉體,他們從中獲得體力,同時獲得具有象征意義的力量。而流言所說的魚的變化給菲律賓人以雙重打擊:一是由於被外來物體(墜入海中的外國旅客的屍體)的非食物毒化了,拉普拉普魚變得不能食用了,菲律賓人不再能像以前那樣用餐,不再能保持他們自身:二是由於不能食用拉普拉普魚,使居民感覺到是帝國主義的反撲,有喪失身份的危險。而魚店老板和肉店老板兩大行會之間的競爭又為流言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