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流言作為畸形的輿論傳播(1)(1 / 3)

流言傳播自古有之,從“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周公“避位居東”時算起,至少有3000年的曆史。如今它借助手機、互聯網等新的傳播渠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其產生的影響有待於我們去重新認識。因此,研究流言現象,尋找調節、扼製流言傳播的措施,是一切善良、正直的人們的共同願望,也是傳播學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職責。

第一節流言是輿論大戰中的“常規武器”

流言和人一樣,不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它也是一種複雜造物的結果,來自曆史,影響曆史,更闡釋曆史。“流言”在中國自古有之。受流言傷害的,曆代都有,士人因此而遭殃的,更是屢見不鮮。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遂投汩羅;賈誼遭誹謗,貶謫長沙,鬱悶悲傷而亡;民族英雄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屈死於風波亭……古往今來,受害於流言者何其之多。

一、流言是不明信息的傳播

從古至今,流言一直困擾著人類。從文字起源上來看,流言和謠言並無截然的區別。在《辭源》中,“流言”被解釋為:(1)散布沒有根據的話(動詞);(2)帶有誹謗性質的話。“謠言”則被解釋為:(1)民間流傳評議時政的歌謠;(2)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很難確切知道謠言產生的真正源頭,且流言與謠言常相伴相生,相互轉化,所以二者也往往難以區分。同時,翻譯界一般未將流言和謠言區分,譯書中的“謠言”均譯為“流言”。有人認為,流言不等於謠言。流言有自然產生的,也有人為製造的,但大多與一定的事實背景相聯係;而謠言則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但在現代社會,人們一般把流言與謠言不加區別地加以對待。

有人說,流言是政壇競選的“常規武器”,商業成敗的“輕重砝碼”,個人隱私的“一扇天窗”,神話傳說的“原始素材”。也有人說,流言是人們相互聯絡的信號,謀取生存的手段,抨擊時政的工具,表達心願的嚐試。有人認為,流言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劑良藥。也有人認為,流言是一種有害、惡劣和可惡的東西。可見,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人們會對流言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心理學家的眼裏,流言與疾病具有某種相似性:疾病症狀顯示一個人的身體條件,而流言則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流言研究的奠基人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認為,“流言之所以能流傳,是因為流言能對事物作出某些解釋,能從某種角度滿足個人欲望,消除心理不穩定造成的緊張感。流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正說明了每個角落都有人的欲望存在。”

對流言的研究始於二戰。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傳播學家、傳播社會學家都曾對流言進行過嚴肅而深入的探討。

卡爾·G.萊格從精神分析理論出發提出,隻要人們有“好奇心和探聽新聞的願望”,“一般”的流言就足以流傳。流言是一種防衛機製,是人們尋求發泄不安和敵意的表現。它是通過投射過程進行的,即人們把存在於體內的無法克製的欲望及感情歸咎於外部力量,以減輕因不安造成的心理壓力,給自己以安慰。

傳播學家費斯廷格則運用他的認知失調理論對流言進行解釋:流言是調和不協調認知的一種嚐試。認知失調會使個人心理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覺,進而會形成一種壓力,迫使人們想方設法來減輕或解除失調狀況,使認知結構平衡協調。因此,為了保持認知平衡協調、消除心理上的不愉快或壓力,一些個體便會回避、改變一些不利信息,增加、製造、傳播一些有利的但常常是虛假的信息。

英國社會學家塔莫茨·希布塔尼在他的著作《即席創造的新聞》中認為,流言由認識活動和交流活動兩部分組成,是一種集體性的傳播行為。流言具有一種與優勝劣汰相似的過程,最適當的流言會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當一個集團力求統一意見時,人們會首先排除理由最不充分、可能性最小的流言,而讓“最聰明”的流言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