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特納和基朗認為,製造和散布流言是為了使某種行為正當化,或者是為了使某些集團性態度或集體行為合理化。通常,在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或社會暴動發起前都有流言出現。如陳涉吳廣起義前散布:“大楚興,陳勝王。”東漢黃巾起義時盛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麵臨危機的人們同在特殊的交流氛圍裏會失去冷靜,缺乏判斷,積極接受“似乎”是對危機狀況正當、合理的解釋。
榮格運用還原理論與方法對幻想型流言進行了研究,認為幻想型流言強調的是集團的而非個人的欲望和情緒,而這種集團的欲望和情緒就潛藏在自古以來的觀念(或者說是原型)之中。所謂原型,就是潛在於每個人的個性中並作為文化遺產而無意識地繼承下來的內在的東西。它是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屢屢表現的主題,也是流言的產生和傳播的原動力。比如當今空中飛碟的流言,就反映了人類試圖超越自然力量的原始願望;在世界大戰中,大規模屠殺和強奸的流言,也是人類原始的潛意識的反映。
日本傳播學者岡田直之從信息傳播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流言是在一般性信息大量泛濫、實質性信息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被生產出來的特殊消費品。在信息社會裏流言也不隻是環境閉塞、消息不靈的產物,還是信息傳播高度集中化、壟斷化、粗疏化造成的特殊信息嚴重缺乏的“私生子”。因此,縱使在信息化的社會裏,流言仍然是不能忽視的信息源,並且很難將它從人類社會中抹去。
而對於流言的概念,學者們卻一直未能給出明確的界定,仔細梳理曆年流言研究的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基本上是從兩種角度去考察流言的。一是看信息的真偽性,傾向於把流言定義為虛假的、錯誤的、未經證實的一種訊息。另一種是從人們是否相信來加以界定。
我們認為,要對流言作出科學的界說,進而揭示其本質,就必須從不同角度和層麵對流言作綜合、全麵的考察。首先,流言是人類信息傳播的一種現象。其次,流言的製造、散布和傳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部分人的特殊用意,滿足一些人的特殊需要。再次,流言傳播最重要的特征是不明性,即來源不明、真假不明。又次,流言是為解決集團性問題提供的一種對策性證據,但肯定是一種偏離一般規範、值得懷疑的證據;最後,在現代社會,流言不隻屬於口頭交流的範疇,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也常常成為流言的幫凶。
總之,所謂流言,是憑借多種方式傳播的、能引起人們興趣並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來源、真假)不明的信息。
二、流言的五種特征
1.目的性
人是依照一定的目的進行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社會曆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不論是流言的製造,還是流言的傳播和利用,都是基於一定的集團或個人的目的的。隻不過在傳播流言之前,有的人明確地認清了自己的目的,而有的人還沒有認清而已。沒有無目的的流言,就像沒有無目的的傳播活動一樣。1988年,在菲律賓群島流傳著一則魚肚子裏發現人體器官的流言。這種魚叫拉普拉普魚,是當地人飯桌上的常見菜肴,它是以菲律賓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來命名的。12月20日那一天,有兩艘船在他們生活的附近海域相撞,有2500到3600名乘客掉入大海之中。流言隨後興起,說一位家庭主婦在魚的肚子裏發現了人的手指,緊接著有人說發現了耳朵、甚至是男性生殖器。而這則流言涉及的經濟因素是當地兩大行會——肉店老板和魚店老板——為爭奪市場霸權而進行的殘酷競爭。
2.不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