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充分重視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營造有利於危機解決的輿論氛圍
議程設置是指媒介的一種能力,主要通過重複性新聞報道來提高某議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性。美國傳播學家唐納德·肖和麥克斯威爾·麥克姆斯庫姆斯於1972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的論文,對“議程設置”功能作了解釋。他們分析了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媒體的選舉報道對選民的影響,發現選民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媒體反複報道和強調的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高度的對應關係,即傳媒擁有通過報道來影響受眾想什麼、怎麼想的能力。在大眾傳播媒介的關注下,危機信息的傳播速度、範圍及其影響有時甚至遠遠超出了危機事件本身的發展。而公眾大多通過傳媒來了解危機事件,並在傳媒建構出的“擬態環境”中做出自己的行為抉擇。傳媒對危機事件報道的數量、頻次、基調等都會影響公眾對於危機事件的認知。為維護社會穩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傳媒還可以通過將其他事件設定為優先議題,達到轉移人們注意力的目的。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媒體有效地利用了議程設置,突出了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震救災的主題。大眾傳媒為公眾設置了這樣幾個議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抗擊地震危機、號召全國各地積極捐款、醫護人員做出極大犧牲、國際合作全麵展開等等。不但及時報道了政府對抗震救災的重大部署、災害中的人員死亡、受災麵積、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還報道了數百萬軍民救災的動人場景、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全國對災區的大力支援。同時,報道災民的吃、住、飲水、學生上學、社會治安、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等人們關心的問題。通過這些報道,將輿論由災難事件轉向了展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穩定了社會大局,樹立起了政府處理危機的良好形象。
第三節建立危機傳播的預警機製
著名報人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危機,新聞媒體若不能成功地對危機進行預警,危機便會在社會內部機體滋生蔓延;若能建立良好的危機監控和預警機製,預先診斷出危機信號,並積極采取相宜的有效措施,便能將危機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甚至將危機消滅於萌芽階段。
一、媒體危機傳播的預警功能
所謂預警,就是要對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種風險進行監控,並做出科學的預測,預先警告社會什麼時候可能發生什麼問題,分析危機出現的發展趨勢,以及出現後可能產生的負麵作用,以便提前告知管理者和公眾及早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規避之,達到及早控製危機事件或防止危機事件擴散,把危機造成的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預警最先用於軍事領域,後來逐漸被應用到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多個領域。原指提前發現、分析和判斷敵人的進攻信號,並把這種進攻信號的威脅報告給指揮部門,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在現代社會中,預警主要靠政府來完成,即突發公共事件職能部門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事先的預報以提請相關當事人的注意,而主要傳播渠道是大眾媒介。
重大突發危機事件的發生也是有規律、有前兆的,構建有效的預警機製在危機管理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預警分析工作需要專業的機構來做,如麵對自然災害,需要專門的地震預測機構、天氣預測部門,但是媒體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預警作用也不可小視。
1.媒體危機預警有助於降低應對危機的成本
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政府在了解危機情況後如果通過媒體及時公開,公眾必然會積極應對這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並對政府產生及時的反饋,在社會範圍內形成一張巨大的危機預警網絡,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應對危機的成本。從2002 年11月底廣州發現首例“非典”病人,到2003 年2月上旬“非典”引起公眾恐慌的近兩個半月時間裏,媒體一直處於缺位狀態。2003年2 月12日,新華社首次報道廣東發生“非典”疫情,對該傳染病的危害未進行深入報道,以致未能引起公眾的警覺。主流媒體在“非典”事件的初期反應遲鈍和失語,使公眾對疫情的認識欠缺和忽視,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疫情的擴散。4月中旬後,“非典”疫情已在全國蔓延開來,在局部地區突發的疫情迅速演變為一場全國大範圍內的公共衛生危機。這種危機的爆發直接說明了中國當時的媒體危機傳播預警機製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