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媒體危機預警能夠引導輿論,穩定民心,消除恐慌
媒體通過官方權威部門的預警與提示,消除公眾因為對所處環境不確定性的恐慌,消除公眾的非理性行為,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2007年8月12日前後,廣東湛江大暴雨要引發地震的謠言,在受災最嚴重的幾個村鎮四處流傳,引起當地群眾恐慌。針對這一情況,廣東省氣象局、湛江市地震局采取果斷措施,利用手機氣象短信應急服務平台,聯合廣東移動和廣東聯通,在短短的3個小時之內,發送280萬條免費短信,在預警天氣情況、提醒如何防禦的同時,告知市民近期沒有地震,請大家不要信謠傳謠。媒體的危機預警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穩定了民心,使社會體係恢複正常的運作,對於危機的解決起到了積極作用。
3.媒體進行危機預警能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的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和諧,是不斷產生矛盾,而又能化解矛盾的和諧。我國社會目前處於轉型期,利益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價值觀念的多元,不可避免地會在各階層、各社會組織、乃至人與人之間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任何社會矛盾都有一個形成、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如能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就會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之中;反之,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輕心,就可能使矛盾加劇,轉化成現實的公共危機。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守望者”,能敏銳地發現各種社會矛盾產生的苗頭,並及時預警。有學者指出,在預警過程中,媒體一方麵下情上通,及時將各種信息反饋到相應的政府部門,督促事情解決,避免社會矛盾越積越深,造成井噴式爆發,危及社會穩定。另一方麵上情下達,又及時地將政府有關部門的指示傳達給民眾,引導公眾選擇正確的行為,對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保持高度的警惕。如社會上一些群體事件,往往起因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若媒體能及時地報道事實的真相,就很難釀成事件;再如一些公共安全事件,總有各種各樣的預兆出現,若媒體能夠及時給大家提個醒,就可能減少此類事件發生。
二、建立危機預警機製的途徑
危機是普遍存在的,從當今的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局勢來看,對危機的預警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建立有效的預警機製可化解和規避危機,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慌。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事社會發展穩定性預警工作的機構主要有三類:即政府資助的機構、高校和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民間思想庫。這些機構通常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公共和專用信息、係統分析、過程模擬、抽樣調查、動態圖表和圖景等等,以便科學地、定量地、及時地、可視地診斷、監測社會穩定的總體狀況,預測社會穩定的動態演變趨勢,預警社會穩定的臨界突破,提供社會穩定的處理對策,構建一個完整的識別社會穩定總體態勢的指揮係統。比如,反恐應急機製、惡性犯罪應急機製、石油危機應急機製、外交應急機製、生態災難應急機製等。由於社會所麵臨著的危機,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所以與之相對應,預警機製的建立應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