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危機傳播與輿論引導(2)(1 / 2)

4.媒體對輿論的有效引導,有助於樹立誠信、高效的政府形象

良好的輿論引導,有助於危機應對,緩解公眾心理壓力,樹立政府良好的外部形象。危機會產生很多負麵影響和帶來巨大的破壞性損失,同時,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組織結構、社會關係和人們的信念體係。因此,危機的發生也提供了樹立組織形象、進行社會變革與關係調整的一種機會。正確的輿論引導,能及時化解危機,並同時促進國家一些體製方麵的改進和公眾思想觀念上的更新。如果處理不當,則會有損政府和國家形象。在對2005年11~12月的鬆花江汙染危機事件中,國際社會對我國政府處理危機的方式有很多負麵評論。法國《費加羅報》在報道中指出:事件尤其突顯了中國政府缺乏以冷靜和透明的姿態應對重大危機的能力。法國《世界報》的文章甚至稱這次事件是“化學切爾諾貝利事件”,並指出中國缺乏權利監督機製,在野黨的缺失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危機處理混亂的必然後果以及國家麵對此類危機的脆弱。在“5·12”大地震中,政府高效的危機傳播管理和主流媒體積極主動的輿論引導,緩和了公眾的緊張情緒,取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塑造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公開透明、開放進取的正麵形象。境外媒體對中國提高災情透明度給予充分肯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議論到:“中國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麵,正試圖改變既往隱瞞或公布遲緩的做法,以期掌握輿論的主動。”

文章提到電視、網絡甚至手機短信,都成為官方信息的發布渠道,中國政府正在履行公開信息的承諾,並以此作為穩定民心的關鍵。BBC中文網評述《中國緬甸對救災態度天壤之別》:“兩次天災,兩國政府的處理手法卻大相徑庭。對緬甸軍頭來說,抓緊政權顯然比滿足部分國民迫切的需要來得重要。相對於此,本星期麵對大地震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反應給人一個迅速、靈活及異常開放的印象。一些外國記者可以抵達該地區發出目擊報道。相對於緬甸死硬要舉行公民投票,中國迅速決定降低北京奧運火炬傳遞的規模,並且傳遞前默哀,悼念死難者。”在“3·14”拉薩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及奧運火炬傳遞期間,政府及時向公眾公布信息,讓事態透明。官方信息的披露,幾乎覆蓋了事件的各個方麵,這樣謠言便自然遁形。政府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進行有利的輿論宣傳,起到了對內穩定民心,對外樹立正麵形象的良好作用。

三、強化媒體輿論引導,建立應對危機的傳播機製

1.在多元化的傳播生態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必須快速、正確

守望環境的功能是大眾傳媒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把傳媒稱為“社會雷達”,即傳媒向社會成員提供準確和最新的信息。2006年的《預案》為媒體正確麵對和報道危機事件作出了指導和規範。《預案》規定:要在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信息發布要積極主動,準確把握。預案認為,所稱突發公共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媒體在第一時間把地震災區的災情和抗震救災的最新情況告訴人民,以及時準確公開、透明豐富全麵的特點,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立體性報道。官方媒體新華社於地震發生後18分鍾(14時46分)通過新華網發布快訊,中央電視台於32分鍾(15時)插播新聞發布地震消息,並通過該台在成都的記者作了即時電話報道,晚上七時起陸續報道死傷人數。1小時27分鍾後(15時55分)新華網發出快訊: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溫家寶總理趕赴災區。幾小時內,國家和地方數次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最新震情統計數據;地震傷亡人數在互聯網上實時更新;相關地方政府迅速通過手機短信發出上百萬條安民信息。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局麵,凝聚了力量,也大大提高了我國新聞媒體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和在受眾當中的影響力。因此,在危機傳播中,真實、準確地與公眾進行良好的信息溝通和交流,盡快向社會公布事實真相,確保信息的準確性,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及時澄清負麵消息,可以平息公眾的恐慌情緒,也可以杜絕或減少謠言和流言的產生。

2.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機製,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在媒介多樣化尤其是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危機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如果媒體和政府刻意隱瞞,保持沉默無疑意味著主動放棄輿論引導權。特別是突發事件涉及個人的健康、安全時,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會降低,對形勢的判斷變得無所適從。此時,如果公眾正常的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各種意見就會以非正常的狀態出現。如果人們對信息做出盲目的選擇,就會推動謠言的傳播,產生不利的輿論導向,進而容易引起大規模的社會恐慌,造成社會混亂,影響社會穩定。2005年“鬆花江水汙染”事件中,地方政府和某些媒體一度封鎖消息,隱瞞停水檢修真相,謊稱對市區水網進行檢修而停水四天,引起公眾的恐慌和猜測,社會上充斥著地震,投毒等種種猜測,輿情動蕩,人心不穩。當哈爾濱市居民、俄羅斯方麵得知鬆花江汙染的官方消息時,距離吉林石化爆炸事件已過去整整9天。這一事件從媒體的角度審視,顯然是對公民知情權的不尊重。在 “3·14”西藏動亂事件中,我們的主流媒體體現了及時、充分、客觀的原則。《焦點訪談》公開錄像,用客觀公正翔實的報道“先聲奪人”,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第一時間引導輿論,化解危機。政府的信息公開和媒體的透明報道,是對政府應對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的展示。政府與主流媒體在危機事件中保持良性互動,就能牢牢控製社會輿論,傳達權威聲音,穩定社會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