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府信息必須確立第一信源的權威
傳播學研究表明:受眾對極端緊迫、高度戲劇性的事件的信息獲知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眾傳媒,一個是個人信源。美國傳播學家梅爾文·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賴論”認為,社會發生重大變化,情況不明時,公眾常常急於通過媒體了解事實真相,而且依賴性明顯增強。大眾傳媒因具有信息流量大、時效性強、可信度高、傳播麵廣等特點,成為危機事件中最為常見和有效的信息傳播者。大眾傳媒是權威信息、科學信息的發布平台,公眾通過輿論引導,及時了解相關信息,消除疑慮,增強信心。江澤民同誌在1999年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對我國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西方常常道聽途說,搶發新聞,大肆歪曲,在國際上鬧得滿城風雨,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局麵。這時我們再發消息進行解釋,往往就被動了”。政府要利用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傳播中的首因效應,成為媒體的第一信源,達到把住先機,爭取主動,消除恐慌,穩定人心,快速控製事態,迅速平息事端的效果。這樣可以有效地杜絕坊間流言的傳播,同時使公眾正確地認識危機,積極配合政府,同心協力應對危機,爭取把問題解決於萌芽之中。
4.媒體必須在政府決策機構、專家和公眾之間搭起快速高效的溝
通平台威爾伯·施拉姆認為大眾傳播中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關係之所以存在,正是為了以某種方式傳遞、分享和處理信息。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必須堅持以正確的思想輿論為主導,充分發揮媒體的疏通、溝通和引導功能,善於化解社會矛盾、努力維護社會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特別在大規模的突發事件中,媒體要為政府決策機構、專家和公眾之間搭起快速高效的溝通平台。突發性的危機事件背後都潛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如何有效完成政府信息傳達,穩定社會公眾情緒,需要政府和媒體之間構建良好的溝通渠道。媒體將專家對事件進一步發展的預測及如何有效防範解決的意見及時傳遞給公眾,把危機的現實情況、公眾的客觀要求和願望報告給政府主管部門,把政府的應對和處理危機事件的指示準確傳達給公眾。這樣就會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危機傳播機製,促使危機向好的方向轉化。
5.要體察民情,順應民意,疏導公眾情緒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形象地說明了輿論作為民意的表達和表現具有強大的力量。報學家戈公振也曾言:“民主政治,根據於輿論,而輿論之所出,則根據於一般國民之公共意誌。報紙者,表現一般國民之公共意誌,而成立輿論者也。故記者之天職,與其謂為製造輿論,不如謂為代表輿論,更進一步言之,與其令其起而言,不如令其坐而聽,耳有所聞,手有所記,舉凡國民歡笑呻吟哭泣之聲,莫不躍然紙上,如留音機器然。則公共意誌自然發現,而輿論乃有價值而非偽造。”媒體在危機報道中,了解民情,彙聚民意,反映人民心聲,疏導公眾情緒,可以為危機處理營造穩定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