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危機傳播與輿論引導(1)(3 / 3)

二、良好的輿論引導對化解危機的意義

1.媒體有效的輿論引導,可以化解危機

一旦危機事件發生,媒體積極麵對,保持冷靜,可以把社會公眾輿論引導到有利於危機解決的正確方向上來。媒體有效引導,可以提高公眾接受、判斷、利用信息的能力,便於成功化解危機。在自然災害麵前,通過對風險知識的普及營造社會危機管理的輕鬆氛圍,為受眾提供外部智力支持,減輕精神緊張壓力,撫平恐慌情緒,幫助受眾正確認識和應對危機。2007年頒布的《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要求,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在報道“5·12”四川地震中,許多媒體都開辟了有關“防震”的知識普及專版、專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消解民眾的恐慌心理。媒體將地震的性質、成因、特點、表現形式及造成的損害後果傳遞給受眾,加強公眾對此類事件的警惕、分析識別與預防能力。通過媒體的有效輿論引導,無疑會引起公眾對社會安全的重視,從而普及相關安全知識,培養公眾的自救能力,對避免因無知而引發不必要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媒體的有效輿論引導,有助於澄清謠言和流言

在危機事件的爆發初期,媒體準確及時的反應,搶占輿論先機,一方麵可以引導受眾理智客觀地看待問題,另一個方麵也能把萌芽中的公眾非理性的輿論壓力迅即平息。媒體主動在民間輿論場形成之前建構起完整的媒體輿論場,將發言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因缺乏信息或者信息模糊,導致公眾對危機產生各種思考和疑慮,遏製謠言和流言的蔓延擴散,有助於公共危機的有效調節和處理。

3.媒體對輿論的有效引導,具有整合社會力量的功能

美國學者格伯納在一係列實證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社會發揮著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製約著人們的現實觀。這一功能在傳播學中被稱為媒體的“培養功能”。媒體的“培養功能”能夠統一公眾思想,形成合力,更好更快地恢複社會秩序。“一方麵,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大眾傳媒通過持續不斷的宣傳、解釋,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和應急能力,並及時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工作。比如,媒體對地震、火災、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自救知識的宣傳教育等;另一方麵,當突發事件發生後,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麵前,公眾可能陷入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的境地,這時大眾傳媒通過及時傳遞政府的行動,以及公眾應當采取的正確行動等信息,可以很快將公眾的注意力和行動統一到政府所期望的目標上來,從而恢複正常的社會秩序。”在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抗擊“非典”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國的大眾傳媒就起到了很好的社會動員作用。有效的輿論引導,還能起到整合社會力量的作用。

社會動員是使社會成員行動起來,社會整合則是在此基礎上,協調各方的行動,提高整體效能。大傳播學研究認為,大眾傾向於關注和思考傳媒所注意的那些問題,並按照大眾傳媒給各個問題確定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因而,大眾傳媒可以通過預先有意識、有選擇的安排和設計來調動公眾的注意力。“大眾傳媒就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一方麵,及時地搜集、表達公眾的意見和需求,使公眾的聲音能夠進入政府的決策議程;另一方麵,及時地宣傳、解釋政府的行動,引導公眾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行動。”當社會輿論與政府的行動相一致時,公眾就會對政府表現出高度理解和支持,這樣,就更有利於政府和社會形成一股合力,應急管理活動也就會比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