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傳播與一般信息傳播不同,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具有極強的擴散性。危機事件很容易成為人們關注和議論的熱點,而且隨著現代傳媒的高度發達,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事件發生之後可以通過多種傳播渠道迅速擴散,使得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新聞都能為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第一時間知曉。如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發生了“汶川大地震”,2點30分中國各地的人們就通過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獲知這一新聞。
一是公眾高度依賴媒體。危機爆發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人們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對危機事件的準確預報,無法準確把握其產生的根源和發展趨勢。高度的不確定性,使社會公眾在危機來臨時對媒體的依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例如人類對地震等自然災害還做不到準確預報,對類似美國“9·11”事件那樣的恐怖襲擊也很難做到嚴密防範。此類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往往十分關注媒體報道,迫切想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
一是極易引起公眾恐慌。危機爆發後,如果主流媒體沒有第一時間引導輿論,極易引起謠言,進而引發對政府的信任危機。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2003年“非典”危機。在危機爆發之初,新興媒體手機成為這次危機爆發初期的主要傳播手段,而手機傳播的特點是守門人的缺失。因而,在傳播的過程中謠言和真相並存,公眾無從分辨,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
第二節危機傳播與輿論引導的互動
當自然災害,大範圍的傳染病,甚至是局部的社會動蕩等災難突如其來地闖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必然成為媒體必須麵對的問題。我國現在正處於危機高發期,2008年尤為突出,如南方雪災、“5·12”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膠濟鐵路列車出軌等事故災難,安徽阜陽手足口病等公共衛生事件,西藏“3·14”政治突發事件,甕安群體性事件等。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危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界,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對象。中國媒體也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處置考驗。
危機事件關係到公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因此在危機發生之際,媒體應該充分利用傳播策略,創造有利的傳播環境,有效引導輿論。在涉及到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過程時,傳播者需要回答的命題不僅僅隻有說什麼,還有怎麼說,跟誰說,等等。危機的突發性,容易對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產生劇烈影響,更容易形成各種特征顯著的輿論態勢。因此,必須清楚地了解危機傳播的輿論特點。
一、危機傳播的輿論特點
一是危機輿論形成具有劇烈爆發性。輿論的六級增減律認為,一般狀態下,輿論的形成發展是一個由平緩到激化、由低級到高級的增長過程,表現為隱蔽的議論、公開情緒的出現、強烈對立社會情緒的大規模傳播、輿論強勢形成、升至為聚眾行為輿論、騷亂的出現和蔓延。在危機狀態下,輿論的形成往往表現為劇烈爆發性,也可形象地稱作“爆米花”式。輿論可能壓縮或者越過其他階段,直接形成行為輿論。公眾以行為來表達傾向或情緒,例如搶購風潮、遊行示威、靜坐請願等等。危機狀態下產生的輿論聲勢浩大,給人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二是危機狀態容易引發謠言和流言的產生。謠言和流言都是不正常的輿論形態,是一種特殊的、畸變的輿論。2003年“非典”時期,一度謠言四起,各地引發搶購板藍根的狂潮。引發公眾恐慌的並非危機事件本身,往往是信息不透明所致。“非典”事件發生初期,除了政府沒有及時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盡快搜集並公布事實真相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主流媒體集體“失語”,失去了對議題設置的主動權,從而喪失了危機潛在期進行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新聞媒體要發揮“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作用,增強在危機狀態下正麵的輿論引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