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事件也分為正性和負性的。正性是指好事,比如炒股突然掙一大筆錢或是升職、加薪等,這些好事同樣對人會造成刺激,有的人同樣會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因負性的應激反應而出現身心問題可能更普遍,這些負性應激事件在職場中更是常見。
順利度過,解“悶”隻能靠自己。出現了應激事件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首先要明白,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主動培養、提升自己應付各種事情的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應對。另外,標準不要定得太高,什麼事都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要有一個長期的打算。
一般出現問題後,人會通過幾個係統進行調節。一是人自身的調節係統,比如找好朋友把事情說出來,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的作用。有些人自身防衛係統也會產生作用,化壓力為動力,但有的人的壓力會很重,難以轉化為動力。此外,還有社會支持係統,比如找朋友幫忙出主意想辦法可能就過去了,也可以借助社會機構等,但這些都是外界的,順利躲過不如意還是要靠自己。
如果應激事件確實造成了很大影響,自己已經難以化解,影響到生活工作,身體心理都出現問題,那就要去看醫生,既要治身體又要治心理,必要時還要借助藥物。
增強個人抗風險能力,趕走“鬱悶”心情。為了避免應激事件出現後帶來的措手不及,心理醫生建議,大家最好不斷讓自己的能力變強些,對於社會可能發生的變化準備充分些,增強個人的抗風險能力。這樣的能力可以從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麵來培養。
1.培養“述說”能力
有的人什麼事都悶在心裏,不會對人講,這樣的人就要學會述說,懂得選擇合適的人合適的時機來述說,述說也是一種能力,需要自我培養。
2.增強承受挫敗的能力
有的人遇到事就躲就退,這不是積極的態度。比如,收入降低影響生活,那就想想是不是業餘時間能幹點別的,增加收入;有的人感覺現在的工作不適合自己,那就應該積極找合適的,而不是在家閑著怨天尤人。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模式,是從小形成的,能夠意識到麵對的問題,有意識地去解決,養成積極應對困難的思維模式,就會形成一種好的習慣,使自己承受挫敗的能力增加。
3.鍛煉可以幫上忙
通過身體鍛煉來對付抑鬱、焦慮,同時放鬆心情,比如瑜伽、太極等較為舒緩的運動都有這個作用。散步簡便易行,每天堅持30分鍾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解壓的方式很多,沒有一定之規,隻要能對自己的心情有幫助就可以。但要注意,當天的情緒問題一定當天解決,不要積壓在心裏。
小貼士
克服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時常檢查自己,預防產生這些心理,用熱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質去接觸身邊的每一個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間之情。
1.自私心理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隻講索取,不講奉獻。爭名奪利,甚至損人利己。這種心理對於交際危害極大。它時時處處會傷害到別人,這種人永遠也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
2.自傲心理
處處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氣揚,輕視別人,甚至貶低別人、嘲笑別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種心理對於交際危害很大,這些人也很難與別人相處。
3.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4.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負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5.作秀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隻是在做表麵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6.互利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隻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久而久之,會失去知心朋友。
7.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也不能交到較多的好朋友。
8.嫉妒心理
有的人嫉妒心理較強,看到別人成功,不是為他們高興,而是嫉妒。相反,當看到別人受挫時,往往幸災樂禍。這種人不給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會受到身邊人的反感。這也會使別人不願與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