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事(1 / 3)

民以食為天。

人作為生命來到這個世界,要生存下去,首先應懂得吃、學會做吃的。宋嘉樹、倪桂珍為了自己的孩子們能吃得好,很早就特別為他們雇有家庭廚師。宋母常常親自向女兒們傳授烹調,尤其是美式烹調的奇特花樣。據說,大姐靄齡最疏於學習,畢生隻學會做烤雞。

美齡倒有這種天賦,不但能做好幾道華夏菜,而且還學會了做西式小薑餅和聖誕蛋糕。

不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晚年平靜的生活中,蔣夫人的飲食生活並不奢靡。

她每天的食譜是:早上一杯牛奶,兩片麵包,還有一小碟用類似四川泡菜方式製作的芹菜、胡蘿卜等小菜。午餐同蔣光頭一起用餐。蔣光頭是四菜一湯,其中有兩道素菜,多數是青菜、豆腐之類。蔣夫人隻吃一兩飯,主要吃青菜、豆腐等素菜。葷菜隻吃一點魚或牛排,晚餐與午餐差不多。

從蔣夫人的食譜看,不但分量少,而且質地也不是很好。蔣夫人執意如此,主要還是出於保持身材苗條的考慮。

蔣夫人食態優雅而不失身份。抗戰時期,一次在請郭沫若作完報告後,蔣夫人說:“郭先生,我留你吃便飯。真正的便飯,望你不要嫌我簡慢了你。”郭沫若躬身說:“夫人說哪裏話,再隨便,隻要是夫人招宴,就不勝榮幸了。”蔣夫人把客人領到飯堂,因為是招待客人,多了兩道葷菜,四葷四素。入席,主客對坐。

郭沫若上坐,蔣夫人對坐,一邊橫頭和另一邊橫頭有兩位陪坐。

蔣夫人拿起筷子:“請!郭先生,也沒有準備酒,太簡單了點!”“哪裏,哪裏!”郭沫若說:“這樣最好,這樣最好!”蔣夫人先滔了半碗雞鴨混合的鮮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完了,才裝了大半碗飯,細嚼慢咽,而且基本上隻吃蔬菜。蔣夫人沒有邊吃飯邊說話的習慣。席上陪客者你一言我一語一搭一搭地說著話,蔣夫人隻偶爾應一句,“哦!”“是嗎!”這不僅僅是長期的家庭生活培養的高雅習慣,也是美食要求。

蔣夫人結婚時,身高是1.66米,體重是50公斤。一般婦女年過40,皮膚開始變黑變糙,嗓門也變粗了,腰圍也增加了,肚子也凸起來了。然而,蔣夫人直到60歲時,仍然身材適中,沒有多少變化。她仍然是肌膚白淨,柔軟潤澤,青春煥發,光彩照人。尤其是她那纖纖十指,仍然凝脂滑潤。蔣夫人也化妝,而且終身不輟,但內在的美、身材勻稱的體形不變,是不能靠化妝維持的。曾見過蔣夫人的一位女士回憶說,60歲以後的蔣夫人,並沒有佝背僂腰,沒有一般老人那副老態龍鍾的模樣。她看起來隻有40多歲,當年的青春美被另一種滄桑之美所替代,老年蔣夫人依然很美。

其實,蔣夫人這一生,也有很多疾病纏繞並折磨著她。

除前麵提到的“蕁麻疹”終生未根治外,因為戰爭年代的幾度生死遭遇,在蔣夫人晚年生活中,全身性的酸痛,也經常困擾著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經常犯關節痛,她不得不將台灣最好的中醫請進府中,進行針灸療法,但畢竟是多年留下的頑疾,加上年歲大了,也就隻能忍痛放棄診治。

1972、1973年前後,蔣夫人還動了一次乳癌外科手術。她同那位為她做乳癌外科手術的醫生,私交甚好。1993年,那位醫生不幸去世,蔣夫人為此非常悲痛。

老年蔣夫人,一是因為人老了,無病也有病。另外,因為她洋化生活習慣,膀胱炎開始困擾。

關於這一點,似乎蔣夫人也未作否定。

比如,當時華夏的女孩子是先穿底褲,再穿褲襪,可是,蔣夫人美式生活習慣,她是從來不穿底褲的,而是直接穿褲襪。醫生認為,她的膀胱炎不斷複發,和她這樣貪涼分不開。尤其是更年期後,膀胱的荷爾蒙少了,原本很容易感染,如果習慣不良,更容易因為著涼而感染。因此,醫生勸她注意下身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