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鄉村少年不鄉野(2 / 2)

少年將“能動手不動口”的準則執行到底,隻見他拿起做工粗製、墨跡未幹的毛筆在一旁早已裁剪好的大紅紙上寫下四字“春風春雨”,字跡大氣磅礴,比之父親的娟秀楷體更顯豪放不羈。

這是不會做菜卻要在大年三十這個特殊日子親自下廚的娘親教的。

落筆,王斂轉身朝娘親忙碌的灶房走去,留給老爹一道瀟灑的背影。

男人扶著下巴,滿意地笑道:“甚好……甚好!英雄所見略同!”

雖然橫幅和上下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字跡風格,但兒子的參與似乎更能讓他愉悅。

在王斂的掌勺下,一家三口終於能夠其樂融融地關上大門吃上年夜飯。

依照往年慣例,桌子上有六道菜,寓意來年六六大順,中間放著的必是魚,象征著年年有餘,接下來,三人相互之間要說祝新詞。

三隻粗瓷碗,兩碗酒,一碗水。

王斂端起瓷碗,恭賀道:“孩兒以水代酒,祝父親、母親,身體安康,恩愛如初!”

王衍突然作勢舉起手要敲兒子的額頭,訓斥道:“去年就說了,換個詞,何時我與你娘沒有恩愛如初了?我們是如那院子裏埋的酒,時間越久,越醇厚。”

聽到夫君在兒子麵前說出這般不合時宜的情話,柳柳用力擰了一把王衍腰間肉,嬌斥道:“你害不害臊?都聽兒子的。”

然後轉頭一臉慈愛地看著王斂笑道:“再說了,我們家斂兒最有本事,抓魚燒菜樣樣精通!”

誠然,牛頭村唯一能夠行醫診脈的江湖郎中便是王斂的娘親柳柳,外加部分能夠魚目混珠的風水堪輿之術,其餘一無所長,包括燒菜做飯。

父親王衍更是不靠譜,無奈,王斂自負起三口之家的夥食。

在王斂印象裏,記憶最深的一道菜是瘦肉粥,自記事起他足足吃了三年,因為這是娘親最拿手的,也是唯一會做的一道菜。

“這倒是!不過娘子做的瘦肉粥我可是饞了好久的,每次都隻給這小崽子吃,害我鬱悶好久。”

王衍一個馬屁跟上,隨後馬不停蹄收到兩道白眼。

柳柳低眉沉思片刻,抬起瓷碗,霧蒙蒙的眼眸在極力恢複清明,“斂兒,我的斂兒,真讓娘親驕傲……隻是,娘親很內疚……娘親好想以後每一天都能陪著你,長大、娶親、生子……”

說到後麵,柳柳扶額輕輕哽咽起來,隨後一飲而盡,可謂女中豪傑,灑脫恣意。

王斂心有所感,這才是娘親最真實的內心。

王衍似有所料,但作為一家之主,他還是打破了不合時宜的氛圍,解釋道:“雖說‘父母在,不遠遊’,可‘男兒誌在四方’,天下的道理都被讀書人說盡了,看似矛盾,其實並非如此,我與你娘親如今身體健朗,當下方是你走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年紀,不然,等我們需要你贍養之時,不免此生遺憾沒有看遍天下大好山河,曆經世間真情冷暖……”

王衍輕酌一口,美其名曰:小酌怡情,大酌傷身。

王斂清楚父母的考量,雖然不舍,就像籠中鳥,不束縛,才是最大的恩惠。

飯後,一家人一邊嗑著瓜子一邊嘮著家常。

遠處厚重的黑雲逐漸籠罩住了村子,甚至目之所及的天際也沒有一絲青光留戀,但村子依然燈火通明,按照這裏的習俗,除夕之夜,燈火不滅,預示著上一年去世的人能夠借著燈光找到回家的方向。

夜裏子時,嬉鬧聲平息,家家戶戶都進入了溫柔的睡夢,王斂一家也入鄉隨俗,三盞搖曳的燭火,一盞在客廳,另外兩盞分別放在父母和王斂的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