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學校輟學人數很多,我們必須要一家一家去家訪動員學生返校,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們經常會遇到不知道該如何動員學生返校的情形。那些輟學學生中有那麼幾個人是單親家庭,有些生活並不富裕,這些生活不是很富裕的人家,與周圍大自然的富庶與繁茂以及綠意滋生形成了很大反差,簡陋的房屋,從外到內的簡陋,特別是有些缺少了女人的家庭,看著更讓人心寒。當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就不知道該如何勸說他們了,有些家長甚至會很偏激地說送自己的子女上學會把一個家庭拖垮,還把他們村裏的另外一些家庭拿出來對比,麵對這樣的情形,我們往往啞口無言,那時我們真的就不知道該如何勸說他們了。有些學生就這樣真正輟學了,也可以說他們就這樣被一個家長埋葬,也被我們埋葬,但似乎他們又暫時拯救了一個家庭。
在潞江壩的幾年時間裏,我們不停地在家訪,但每次家訪的效果都不是很好。有些家訪,隻是讓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加不安而已。大地的富庶是表麵的。富庶的內裏,還潛藏著眾多的貧困與不安。
三
欲望。
缺陷。
疾病。
醜惡。
貧困。
嫉妒。
不安。
……
單獨出現。
排列在一起。
串聯在一起。
該如何避免?
四
我曾在電台實習過一段時間。那時有一檔很火的節目,是關於殘疾人的,有一個很忠實的聽眾是潞江壩的。那是一個殘疾比較嚴重的人,他無法自己養活自己,隻能依靠自己親兄弟的照顧。他已經老大不小了,但年齡沒能起到任何作用,年齡隻給自己增添了許多負擔,也隻給內心增添了更多的不安。
每次那個節目開播,他就會拿出收音機靜靜聽著,也許,隻有那樣靜靜地聽著別人的故事,他才不會感覺到孤獨。他是孤獨的,也是不安的。我在電台實習那幾天裏,還看過他寫來的一封信,在信裏他盡情地傾述說,在聽著那個節目時,他的內心才會變得安寧,他那因愧疚所帶來的深深的不安,也才會在那個節目播放的過程中有所緩解。他說自己是幸運的,畢竟自己的兄弟並沒有另眼看待自己,自己的兄弟似乎是無奈又似乎不是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在聽那檔節目中,他才真正意識到了除了自己而外,苦難還降臨在了他人身上。
像他一樣患有殘疾的人還有好些,街子上經常見到的那個小孩,其實那已經不是一個小孩,隻是侏儒症,以及智力方麵的原因,任何人都覺得那就是一個小孩。其中一些人並不像他一樣幸運,但他們必須要接受。在很多時間裏,在他們的身上,能看到最真切的對於生的追求,以及最強烈的生的力量。我在他們麵前,已經沒有任何抱怨的理由,我便是以沒有任何怨艾的情緒,在潞江壩開始了自己的真正行走。
我不斷在拓展潞江壩的外延,它的內涵也不斷在豐富,至少於我是這樣。潞江壩慢慢地不再與那個地理意義上的潞江壩對等,而是變得更大,也變得更小。我在關注自己的同時,更多地關注著外部世界,真正看到了一群又一群不一樣的人,真正看到了一些人的幸福與苦難。當看到他們幸福時,我便跟著他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的苦難時,我也會跟著他們苦難著。但潞江壩,不隻擁有幸福和苦難,還擁有著一些複雜而矛盾的東西。
眼前的他,與我想象中的他,幾乎就是一樣的,畢竟在一些人的講述中,我抓住了他最大的特點。他最大的特點便是身體上的缺陷,以及眼神裏的躲閃與不自信。躲閃與不自信,可能隻會在聽著那個節目時才會消失。那樣的躲閃與不自信,需要的不僅是自己的努力,還需要一些人與物的疏導。在潞江壩,物的疏導可以輕易就能獲得,我多次提到了可以借助廟宇可以借助天地自然。廟宇和天地自然,是有這樣的作用。麵對著他,麵對著那個小孩,以及別的許多人,我再次清醒地意識到即便潞江壩整體是富庶的,但依然還有一些局部的貧瘠。
他們有欲望,生的欲望,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可能裏麵至少有想完整地認識潞江壩這個大地的渴望。但其中有一些人,他們了解到的隻能是潞江壩的局部,那個足不出戶的女孩是無法真正認識潞江壩的。眼前的他,由於重度殘疾,他更多的是通過收音機來了解世界,而收音機中的世界未必是真實的。多年以前,我就在出生地用收音機了解外麵的世界,當我真正離開了出生地,才發現有時收音機欺騙了我。我不知道眼前的他,對於收音機的態度是什麼?但至少是有一種信任感,至少他信任那檔節目,至少他從這檔節目裏收獲了安慰,這樣可能就已經足夠。我也偶爾會聽聽那檔節目,印象中電視台要做一期關於他的節目,我真的很想聽聽他對世界的看法,希望能聽到他真實的想法,但有點遺憾的是在零星聽的節目裏並沒有關於他的節目。如果沒有收音機,他的生活可能會變得很簡單,很艱難,很瑣碎,瑣碎得會讓自己難受。
據那位電視台主持人介紹,他平時還愛好文學,還寫了好些。我很想看看他寫的作品。在那個世界,癡迷文學的人,太少了。在潞江壩,癡迷文學的我們,有時主要是癡迷於對於世界的某種表達。癡迷文學的人中,有兩個是女詩人,但都是業餘愛好,並沒有希望通過文學改變什麼,而我有時會希望能通過文學改變自己的處境。見到那個重度殘疾人後,我隻希望文學能給我們帶來內心世界的安寧。其實,我無法真正進入那些女詩人的世界,我同樣無法真正進入那些殘疾人的世界。有些殘疾人,他們會用眼神拒絕我,有時他們甚至會用行動拒絕我,他們中的一些人或多或少都遭受了戕害。其中一些殘疾人,努力適應一個世界,就像一些時間裏的我。
有時生活就這樣讓我們沒有了退路。一些人都在追求自由,而在這條追求自由的路上行走著,並跋涉著時,卻很少有人明白。但我是明白的。我需要文字的安神作用,與渴望能從自然世界所得到的安神作用一樣強烈。我隻是靜靜地觀察著那些被環境或者被文字濡染的人,我總是佩服那些人能有這樣的堅韌,我同樣詫異於自然世界或者一些簡單的文字,就能讓人真正去尋找到迷失在心靈深處的東西。
五
渴望與不安存在於許多個角落。這段時間,我一直在閱讀著《不安之書》,文字裏處處見到不安,也處處可見因不安所帶來的矛盾。因生命和靈魂遭到扼殺所帶來的不安以及艱難,充斥著我。我看到了母親腳上嚴重的靜脈曲張,也感受到了母親的疼痛與不安。相對於母親,相對於眼前的這些人,我無疑是幸福的,我也不應該再對生活有著一些偏激的看法?費爾南多·佩索阿這樣概括苦難:我們的精神意識所受的苦難與肉體及其欲望所受的苦難並無什麼不同,前者和後者一樣,都存在一種官能性。於費爾南多·佩索阿自己,於我眼前這個世界裏的那些人,很多時候,苦難是多重的,也是層疊的。在不斷出現的苦難麵前,人很容易會失控,人也很容易會對生活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