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小敏白白淨淨的,170的個頭,整天裏忙忙碌碌的。如今的年輕人各方麵壓力大,最容易忽略自己。終日裏伏案工作,吃快餐趕場子,小敏經常有頭暈胸悶的感覺,測心率隻有50次每分,有時才40多跳。中醫說是胸陽不展,需辨證分型治療,說目前有個好法子,多散步活動,打通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小敏何嚐不喜歡養生,心動過緩可不是小事,知道害怕了,於是每天早晚散步去。一段時間下來,心功能練上去了,腹脹口臭便秘也解除了。她說我喝了多少“清幽除滿湯”都沒治除病根,其實病根就在我不講究養生上。如今無需那“補心氣口服液”“綠箭口香糖”,小敏是麵色紅潤吐氣如蘭,健康自信的勁頭從少海、神門、間使、內關、勞宮穴澎勃而出。事實證明,每個人的身體裏都住著一個神醫呢。
經常鬧口腔潰瘍的媛媛不喜歡吃青菜,如今赤橙黃綠青藍紫地吃開了。愛美的玲玲患上了不孕症,是因為過度減肥又喜歡穿露臍裝,如今五穀雜糧該吃她就吃,長衫短裙的護著腰陽關,揉著神闕穴,還不是為了激活元氣有個好身體好做媽媽!
養生運動在進行,身邊的不少朋友開始上癮了,這是好習慣、好生活的開始呢!
一煲靚湯絲瓜飲
大暑節氣在7月23日或24日,表示天氣酷熱,夏日最炎熱時期的到來。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節氣一到,不禁想起一首《大暑》詩歌:“斑鳩喚雨、燕鳴蛙噪、月下吹簫、稻穗飄香、絲瓜爬上了樹……大暑,我要回家了”這是聞一多的東方氣韻,是大暑裏思鄉的一縷清涼。
炎炎夏日裏,一煲靚湯清內熱,到嘴一口爽的首先要數那絲瓜飲。
養生是個菜筐子,“豇豆角、豌豆角、蠶豆角、扁豆角,盡為菜品;醃稍瓜,架冬瓜,綠絲瓜,白茭瓜,亦作羹湯。”先人在《帝京歲時紀勝·時品》裏裝了滿滿一筐時令蔬菜,我最喜歡的是那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清暑之妙品絲瓜。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倘若一有點口幹舌燥嗓子疼,頭疼腦熱的就用藥,那可就忽略了藥王孫思邈的告誡了:“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他認為藥性剛烈,如兵之猛暴,豈容妄發。孫氏的《千金要方》中處處可見食療優於藥療,把“食治”置於“藥治”之上,藥食同源的靈丹妙方。
入伏以來,人們領略著酷暑考驗,“養命以應天”。養生的規範,讓更多的人知曉了怎樣從生活細節上調養身體。三伏養生有五點要則:1、汗出太過要適時補充水分。2、注意防暑降溫,同時還要防止空調病。3、講究飲食衛生,宜食清熱解毒食品。4、注意休息,相對晚睡早起。5、經常清潔皮膚,勤換衣物。汗孔汗腺堵塞,表皮細胞發脹會出痱子,這讓我想起馬未都的博文:屎殼郎、沙包及痱子,文字與收藏一樣經典、雷人。
今年遇上往年從沒有過的高溫天氣,讓我格外想念那結蔓纏繞、綠葉重疊、黃花映日,淡香彌漫的院牆一株瓜——絲瓜。想到它就覺得涼氣襲身的快意,那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涼血解毒的綠身瓜,盤爬搖曳在枝椏。季羨林老的“神奇的絲瓜”更讓人心靜神爽:“我徘徊在絲瓜下麵,像達摩老祖樣,麵壁參禪,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翆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麵,陷入夢幻。而絲瓜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
溽暑酷夏,令人體力耗損煩渴厭食。絲瓜性涼味甘,入肝胃經,通經絡、行血脈、解暑除煩、涼血解毒、生津止渴。其富含蛋白質、澱粉、脂肪、鈣、磷、鐵、胡蘿卜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等。我喜歡這色澤翠綠清利爽口的絲瓜,太符合夏季清補的中醫食療原則。長足個頭的絲瓜,正值那豆蔻年華,肉嫩皮薄。打皮切成半月形,蔥薑調味素油炒,是一道清趣繚繞的家常菜。我那火形人體質的老公,當初不看好絲瓜清熱解毒的功效,他是老鼠不聽貓念經。可幾次患咽喉疼痛口腔潰瘍,都讓我用青翠碧綠的絲瓜飲壓下去了。他意猶未盡地采購絲瓜,得隴望蜀地取絲瓜花泡茶喝,還專業地用鮮葉汁治皮炎,並準備霜降後取絲瓜汁——天羅水,用其止咳化痰兼治頭痛。
綠瑩瑩的絲瓜,給人一種福至心靈的感受。我把爽口宜人的絲瓜片放入高湯中,煲出靚湯絲瓜飲,清鮮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