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軍並未就此止步。
在阿富汗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徳汶政府也開始了對全徳汶島的控製行動。
10月下旬,徳汶政府出動三萬政府軍,大部陸路行軍,穿山越嶺,分別向東西南北四麵進發,收繳各部落武裝。小部分兵力乘坐運輸船走海路,配合陸上兵力,耗時一個多月時間,於12月初,各個部落武裝紛紛放下武器,歸順政府軍。
兩個月時間,政府軍在每個部落實現駐軍,成功恢複對整個徳汶島的完全控製。
徳汶的局勢變化如迅雷不及掩耳,借著阿富汗戰爭分散了西方強國注意力的有利時機,搶在外部勢力幹涉之前,順利完成了整座島嶼的政權歸一。
大批管理人員從徳汶、力波出發,分赴各個部落,在軍隊協助下登記戶口、統計土地,將原來的頭人首領等全部遷移至徳汶市安置。改土歸流、建設地方機構、吸收當地貧民組建地方護衛隊一係列措施,迅速鞏固了勝利成果。
數月的深耕,各個地方部落徹底瓦解,再也不複對地方的控製。從主島到偏遠山區,徳汶內部再無第二個聲音,歸於政府管理之下。
徳汶終於由一個部落國家,轉變為現代共和國家。
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徳汶大力建設沿海城市,修建現代化碼頭,依托漫長平穩的內海優勢,以內海運輸溝通一個個原本閉塞的平原帶、盆地、山區。
一艘艘近海自裝卸運輸船,將外部的生活物資、生產設備運到這些閉塞的地方,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同時船隻又將當地出產的特色產品、礦產運出來,對外銷售,極大地促進了島內經濟的發展。
肉眼可見的好處,讓原來各個部落的貧民再也不懷念過去的部落頭人,真心實意投到政府麾下,為自己的美好未來而辛勤工作。
徳汶人心穩定,進入到高速發展期。
政府還向中華製造求助,在其幫助下在全島大力興建學校、水利設施、建設電力通訊線路、橋梁隧道公路,改善陸上交通條件。
兩年來,力波鋼鐵城也得到了充分發展。由國內過來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工人極其家屬,總計達一百一十萬人之多。
整個徳汶島上,華人的數量高達一百八十萬,已基本與當地人相當。
在徳汶政府對各個部落實施改造的過程中,
中華製造與徳汶政府通力合作,在島內幾個主要盆地內,派出大量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組建了礦產基地、機械製造基地、化工基地、火電風電等能源基地、造船工業基地等多個工業基地。
主島平原地區,則大力興建了電子工業基地、汽車工業基地兩個核心工業基地,與力波鋼鐵城一道,成為中華製造重點工業基地。
部分不需要太高技術含量的初級加工業,也由中華製造外派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積極吸納當地勞動力,組建了數千個配套工廠。
這一舉措,在完善中華製造產業鏈的同時,也將數十萬當地人納入了生產管理體係,逐步消化吸收,讓過半數的當地人直接或間接依賴中華製造的工作而謀生,有力地穩定了徳汶政府對全島的控製。
徳汶的發展就像風一樣,快得讓人眼花繚亂。
又是兩年的發展,到2003年底,徳汶的總人口首次超過五百萬,其中百分之六十七為國內過來的華人。
徳汶島四條蜿蜒平緩的內海,行駛著數以千計的近海運輸船,如同流通的血液,將島內各處生產的物資運往各個工廠,讓整個徳汶島充滿了勃勃生機。
一座座新城鎮拔地而起,大多矗立在沿海平原帶,少量位於近海盆地。大批山民響應政府號召,從山區搬出,彙聚到一個個新城市之內,接受勞動技能培訓之後奔赴一個個崗位,為其繁榮、建設揮灑汗水。
四年時間的鑽山開辟隧道,讓內陸交通建設初見成效。一條貫通東西的主幹鐵路及幾條南北向的支線鐵路,將徳汶島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
盡管如此,在鐵路旅客看不到的地方,遍布全島的山洞隧道建設步伐依然仍然在瘋狂進行著。
在徳汶島中心一萬多平方公裏的群山內,一座座大山被鑽穿,掏出上下左右縱橫的隧道、寬廣的洞室,甚至內部還有能行駛重型卡車的多車道公路、鐵軌等交通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