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九十年代也一樣,我們都很關心每年十月十日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當時我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都很熟悉,一個一個可以排列下來,其中最早進入我們視野的是美國作家辛格。
說實話,辛格並不是一個寫史詩、寫曆史、寫戰爭等的作家,而且他運用的語言據說是一種將要滅亡的語言——意第緒語,準確地說,他是一個猶太作家。猶太作家一般使用兩種語言,一種是希伯來語,還有一種是意第緒語。大多數的猶太作家都使用希伯來語,意第緒語的書麵文字在整個猶太社會中都已經不再使用,是一種很久以前使用的古老的語種,隻有很少的猶太作家依然在使用。可能沒有辛格,我們就不會知道這種語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一些小的語種要想被人們所知道,一定需要一些特定的契機。意第緒語之所以被地球這一端的我們所知道,全部原因就是因為使用這種語言的辛格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知道,二戰以後出現的全球化實際上就是美國化,什麼都是美國的方式和標準。作為一個文化人,我對全球化抱有抵觸情緒,但是應當看到,美國文化具有一種無邊無際的包容性,也正是這種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的兼收並蓄,才形成了美國文化今天的暢行無阻、四通八達。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我並不是一個反美主義者。全球化的結果是不論在哪一方麵、哪個領域,在美國出名就等於在世界出名。辛格的情形就是這樣。因為,二戰以後,德國的滅猶造成了全世界對猶太人命運的關注。當然這裏麵也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以色列國家的成立等等。中國的文學界一直以來不太知道猶太作家,我們大範圍地知道猶太作家,就是從辛格獲獎開始的。
辛格的時代,也就是二戰以後,美國小說家的主流中有一大批猶太作家,馬拉默德、索爾·貝婁、菲利浦·羅斯、梅勒,還有另外一個震驚世界的大作家,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的作者。這裏麵我們知道得諾貝爾獎的兩個作家——辛格和索爾·貝婁,他們兩個得諾貝爾獎的時間距離非常近。事實上,得獎的這兩位,他們的名聲遠不如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讓海勒名滿天下,他之所以得不了獎,是因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不能便宜都讓他得了,因為他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他除了這部最廣為人知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之外,另有著名小說《出了毛病》,電影《美國美人》就是根據它改編的,影響也非常大。在此之後還有幾本書,成就最高的要屬《上帝知道》,他在美國是屬於點石成金的作家,他本人是一個極具智慧的人,是人類曆史上一個大智者,他的名聲、影響遠遠不需要諾貝爾獎給他一個肯定。梅勒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二戰以後,他馬上就寫成了《裸者與死者》,這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最偉大的戰爭小說,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偉大的戰爭小說。在這之後的很多年裏,他在美國文壇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作品我們國家的譯本很多。晚一點的時候,他還有一本小說《劊子手之歌》,當時在美國創下發行千萬冊的紀錄。我們知道,小說的發行,千萬冊是一個嚇死人的紀錄。前些年我們國家有一本暢銷書《廢都》,據統計,盜版加上正版全部加起來大概有幾百萬冊的發行量,而且我們國家有十二億人口,美國也隻不過有兩億多,差不多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購買。它主要是寫一個死刑犯的故事,它把死刑犯殺人前後的細節大量展現出來,向人們展示一個惡魔的殘酷。梅勒一直是美國的主流作家,是主流作家裏麵的代表作家。寫猶太人的生活寫得最好的是馬拉默德,他有一部對我們影響很大的《夥計》,還有《杜賓的生活》。索爾·貝婁是大學教授,所以他是一個典型的教授型作家,他有一本小說《洪堡的禮物》,描述一種很喧囂、很浮躁的生活,其實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很相似,因為那個時候是八十年代初,我們剛剛看到索爾·貝婁的小說的時候。覺得特別複雜,特別喧囂,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都會在他的小說中出現,有點讓人覺得眼花繚亂。菲利浦·羅斯描寫的是美國政府提倡的那種帶有美國文化帶美國特色的猶太人生活。他最早的成名作是《再會哥倫布》。我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年齡比你們大不了多少,當時這些作家裏麵最打動我的,是菲利浦·羅斯,他離你的心很近,寫那種成長中的心智變化,讀的時候感同身受。
當時就有這麼一個強大的猶太作家群,可以這麼說,這六位美國小說家,他們的小說發行量全部都在美國小說銷售的前十名,這是不得了的事情,而且他們的書,我們今天看來,都是很深刻的,不像我們的暢銷書那麼低劣。作為一個寫書的人,我真是覺得汗顏,我們的作家寫的是這樣的書,我們的讀者喜歡的也是這樣的書。看看人家的暢銷作家的作品,都是寫的人類的靈魂,人類麵臨的所有事情,都會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很難判斷,我們的暢銷小說作品中,包含有多少小說價值、文學價值、人文價值。事實上我們的前輩曾經達到過這種高度,比如我國的那幾部古典名著,今天看來仍然是傑作,而現在我們的暢銷書卻不是這樣。他們的主流作家,寫的是美國讀者要讀的作品。二戰以後,在美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一個強大的猶太人作家群統領了美國文壇。事實上,他們統領的是世界文壇。因為他們的書不但在美國暢銷,在全世界也一樣暢銷,所以我們說在美國出名就意味著在世界出名。
六位猶太作家一下子成了美國乃至世界文壇上熠熠發光的人物,其中最早的幸運兒就是辛格。
辛格得獎和新小說派另外一個不太重要的小說家西蒙得獎有些類似。新小說派差不多影響了六十年代以後的世界文壇格局,它的始作俑者是大名鼎鼎的羅布格裏耶,它主要的理論旗手、中堅作家是女作家薩羅特,與他們同時影響了世界小說進程的是另外一個小說家瑪格麗特·杜拉斯。他們幾位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們的名字在六七十年代的文壇上如雷貫耳。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末,要評獎的時候,諾貝爾文學獎的老朽們終於再也不能繞過新小說了,他們承認新小說了,卻把諾貝爾獎頒發給了一個寂寂無名的小說家西蒙。
當時辛格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整個世界對他一無所知,諾貝爾獎能夠把他評選出來,還是需要一定的水平。當然諾貝爾獎這些年來做類似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所以說,諾貝爾獎評選還是有一定的水準的,評選出來的作家多半有一定的文學能力。辛格就是這麼一個作家。
辛格是一個寫故事的作家,從骨子裏說,我最敬佩的作家就是寫故事的作家,他始終都在講故事。而且他特別討厭在故事當中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比如訓誡等各式各樣的意圖。從這一點來說,我很欣賞。翻遍辛格的小說,幾乎看不到哪些地方在談哲理,但從另外一個方麵來看,辛格的小說又處處都有經典。他是一個猶太教信徒,基本上,辛格的小說總是在猶太教經典《聖經》的具體內容裏麵糾纏。他不隻是一個懷疑論者,而且是那種一定會對最權威的話提出質疑的人,當然這不是辛格一個人是這樣,幾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有類似的情形。比如法國大作家紀德,他是一個特別虔誠的教徒,但是他總是對《聖經》裏麵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而且這種疑問非常深刻,有的甚至會顛覆對上帝的信仰。英國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也是一樣,他在英國的情報五處工作過,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反間諜機構之一,而英國曆來就是偵探小說的發祥地,福爾摩斯等等都來自英倫,所以他的消閑小說中有很多間諜故事。他的間諜故事裏麵也都充滿對上帝的疑問,但他又是一個非常嚴格、非常虔誠的天主教作家,他的一生在整個生命裏都浸透了天主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