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提升(5)(3 / 3)

首先,教師在課程設計上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彰顯。長久以來,我國的課程設計者均由處於國家教育意誌之下的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所壟斷,本應作為課程主體的教師,其職能也就簡單淪落為複製既定的課程規範。而創新型課程能充分調動教師課程主體的積極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動地介入,其中包括對新課程的研究、開發、設計和實施等一係列創新活動。從而凸顯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師即課程。顯然,為此教師要做到自覺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宏觀發展趨勢,優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拓深、拓寬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從教無定法的基本法則出發而對課程作出再度調適,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生命活力這個宗旨出發,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識體係的“繭縛”,煥發出個體生命所特有的靈氣和才情。

其次,師生關係的真正融洽與地位的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了良好環境。教學必然涉及師生關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更加趨於和諧與平等。教師不再以“支配者”的角色出現在課堂之上,而是以“引領者”的姿態,在教學中成為學生成長中真正的“良師益友”。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僅限於成績,而是將教學置於學習方法的傳授之上,以便為學生打下自主學習的良好基礎。這種自主學習方為“可持續”的、“科學”的學習態度,也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根本目標之一。

二、下城區課程創新要覽

《周易·係辭上》雲:“日新之為盛德,生生之為易。”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範疇說,創新,就是“生”,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下城區教育改革始終堅持走“創新之路”,並將“創新成為習慣”作為理念,在教育改革之路上,不斷推陳出新,大膽創新。從“三二一”教育發展目標,到“三三三”教育發展思路,到“先一步、高一層、可持續”的下城教育精神,下城區教育堅持以思想理念的創新為創新的根基,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下城區在構建自身特色教育之時始終認為教育應該是生命的教育,課堂應該是生命的課堂。課程創新的根本任務是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健康發展搭建教育平台。創新教育課程相對於接受教育而言,要實現以下五個轉型:即從國家課程到學校課程;從必修課程到選修課程;從知識課程到實踐課程;從教師課程到學生課程;從預設課程到生成課程。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下城區力求從課程的觀念、形式、內容、學習行為四個層麵上進行突破,從而建構課程創新體係,還給學生創造空間。

(一)課程觀念上,建立大課程意識。

長久以來,傳統的課程觀念將課程限定在狹小的學科課程的圈子內,從而人為地縮小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在科技迅猛發展,資訊相當發達的今天,傳授知識並非是教育的唯一要務,時代要求對創新人才的渴求,要求我們要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為教育的全新落腳點。多年來以學科課程為中心的課程理念,顯然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也很難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對此,現實中的種種表象已有充分的證明。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限製了兒童的創造力。有效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要改變以往以學科課程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樹立大課程觀。

下城區在大課程觀念的樹立上,通過區教育主管部門推進,下屬教育單位踐行的模式來加以逐級漸進的落實。教育主管部門通過“高級學者訪問班”的培訓模式,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進行培訓,通過講座、沙龍、參觀訪學等形式,首先對校長的課程理念加以引導,在校長層麵上樹立起大課程觀的理念,然後依托校長來推行大課程觀。在各類學校,在校長的主持下,學校通過多種渠道在教師隊伍裏樹立上述理念,將其貫徹到教育實踐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