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創新要點
靳玉樂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創新是多方麵的,具體表現在如下六大方麵:
(1)課程目標的創新。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改變了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突出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現出很強的時代特色。
(2)課程結構的創新。新課程不僅注重了課程對於社會和學生的適應性,增強了課程的實用性和生活化,而且也注意了學科的內在邏輯性、係統性。可以說,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顯著創新之處。
(3)課程標準的創新。在課程標準上,新課改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即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了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具有一定選擇性,目的是為學生具備進入學習化社會所必需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新課程的教學創新。在教學創新上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二是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三是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把教學定位為交往;四是關注體驗性教學;五是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鼓勵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教學。
(5)課程評價的創新。在評價上,新課程倡導麵向未來的、以發展為目的的評價觀。此種評價觀不僅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麵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
(6)課程管理的創新。在新課程發展中,特別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增強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適應性,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充分發揮地方、學校在課程管理與開發方麵的解決性和創造性。
(三)課程創新的意義
1.課程創新利於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人才。胡總書記曾在200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長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從教育這個源頭抓起。這一精神與當下開展的素質教育的宗旨不謀而合。
根據專家研究,創新能力並非隻是一種知識的積累和對知識元素的重新組合,而是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精神狀態、性格特征,是多種素質的綜合,即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體現。新課程將知識、情感、態度等維度納入課程之中,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多方麵素養,使其獲得更為全麵的發展。新課程理會充分尊重時代與社會對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迫切需求。
社會對人的素質發展有什麼要求,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都會體現出來。就學生個體而言,學生每一方麵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也都與一定的課程相對應,以一定的課程為途徑和條件。課程教材內容的選擇、編排以及活動方式上,可以體現出個別差異。而重視課程的個別化設計,可以滿足適應不同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要求。課程創新不僅有利於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同時可以實現我國創建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為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
2.課程創新與促進製度創新
製度創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指在人們現有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條件下,通過創設新的、更能有效激勵人們行為的製度、規範體係來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所有創新活動都有賴於製度創新的積澱和持續激勵,通過製度創新得以固化,並以製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這是製度創新的積極意義所在。
3.課程創新可解放教學創造力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把人類興趣分成三層。其中“解放興趣”被置於最上層。它是人類對“解放”和“權力賦予”的一種基本興趣,其價值指向是主體的誕生,其核心是對主體進行權力賦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賦予了課程主體雙方以極大的“解放興趣”,其中具有關鍵作用的是教師要轉變職業角色,用新思維和新視角來觀照課程的本質,並去自覺主動地“解放”課程的另一主體——學生。創新型課程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展現教學智慧的廣闊空間,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性發展的可能。即,學生可以將認知的困苦化為求索的樂趣、變學習的負累為生命的享受。從這樣的意義上說,課程創新無疑是對教學創造力的一次真正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