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形式上,體現多元化、立體化的原則
下城區在大課程觀的理念下提出與之相配套的課程形式改革。主要遵循體現多元化、立體化的原則。所謂多元化,就是形成由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三者構成的課程體係,形成三位一體、相得益彰的課程格局。不同的課程在實現各自使命的同時,為其他課程的落實提供保障和基礎。
在這一課程體係中,下城區在堅守學科課程,保持以往優勢的基礎上,將重點置於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建設上。下城區下屬各類學校的活動課程,儼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諸如前麵提到的新概念集郵、京劇藝術教育等等。而在隱形課程的建構上,下城區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列。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便是開設了“市民大講堂”將教育延伸至社會,通過提升省會整體文化水平來實現創設良好隱形課程的目標。
市民大課堂是一個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的公益大課堂,也是目前杭州城唯一完全由職員者授課,並定期、長期向全市社區居民免費開放的社會大課堂。下城所屬各類學校的學生們同樣可以作為誌願者參與到該項活動當中來。這不僅為學社區居民的學習創設了條件,更是拓展了學生實踐的機會。這種具有創新意味的隱性課程,為學生走向社會,鍛煉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課程內容上,遵循特色化原則
最求特色課程向來是下城區教育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之一。多年的時間儼然取得了令諸多兄弟單位矚目的成就。下城區下屬各類學校在課程內容的構件上,始終堅持特色化原則。而這一切又源於區教育局堅持“優特學校集團化模式”教育發展思路。2008年8月,在解放思想大行動中,進一步開拓名校集團化辦學思路,首次推出優質學校、特色學校集團化模式,即優特學校集團化模式,形成了多樣化辦學、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共生共長的良好格局,不斷滿足老百姓優質化、個別化的教育取向。如下城區特色教育集團,由具有口琴特色的刀茅巷小學,羽毛球特色的文龍巷小學,書法特色的水天實驗小學以及繪畫特色的天水小學加盟組成,簡稱“琴球書畫”。
以“課堂節”為依托,大力發展“生態課堂”實現教育創新,質量提升
2008年10月23日,由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學會、下城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協辦的生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暨下城區首屆課堂節啟幕。通過教師和專家同台研討,倡導廣大教師關注課堂、研究課堂,提升課堂教育質量。
“教育發展最終要落實在課堂上。”下城區教育局書記周培植指出,課堂是教師展示自我價值、實現教育理想的基地。課堂也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是推進區域教育均衡、優質、公平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區域。
聚焦課堂、關注課堂,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課堂節”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推出的。今後,該項目作為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每年舉辦一屆。
據悉,2008年開始設立的“課堂節”以課堂教學展示、學術論壇、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展示課堂教學(包括第二課堂活動)的成果,為廣大師生提供展示綜合素質的廣闊平台,同時“課堂節”還是一次集體調研和反思活動,從開幕之日起直至11月底,下城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下城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下城區教育局教育科、下城區教育局督導室等職能部門將利用這次機會,深入課堂進行調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下城區依托集團優勢,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不斷追求課程內容的特色化,其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更是由此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多維的空間,創設了良好的發展平台,為每個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充分餘地,徹底實現了“人盡其才,各取所需”的教育理念,為孩子的發展營造了寬鬆而活躍的成長環境,更為社會培養了多樣的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