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5)(1 / 2)

第二階段是農民年金製度。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後,為了適應工業化、城市化的要求,日本政府頒布《農業勞動者年金基金法》,1971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標誌著日本有了專門為農民建立的年金製度。這個《農業勞動者年金基金法》鼓勵農民離開土地,根據個體選擇的自願性原則,農民因進城或者滿65周歲而轉讓土地經營權後,政府在支付其國民年金的基礎上進一步支付農民年金,作為國民年金製度的重要補充。

第三階段是免費享受國民年金製度。70年代後,日本實行“國民皆保險”的社會保障體製,農民作為公民同城市居民一樣,不需繳費就享有國民年金。這標誌著日本正式取消了對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待遇。2002年以後,日本農民的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國民年金和農業勞動者年金,農民比城市人還多了一份保障。

日本人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中國和日本的農村基本情形是如此相似,日本人治理農村的經驗,我們難道就不能借鑒過來嗎?

我們又該借鑒什麼呢?

首先,喊口號是沒用的。老百姓這幾年實在聽了太多這樣的口號,但總是口惠而實不至。日本人就認真得多,第一步就在法律上明確下來。有了法律的保障,加上日本人那種對製度的高度遵守的自覺性,後麵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毛主席就說過,什麼事情就怕認真。

而我們現在做事就是不認真,說說而已。日本的農村養老保險製度是立法先行。日本的《國民年金法》,保證每個日本國民都能享受國民年金,這裏同樣是包含農民的。《國民年金法》和《農業勞動者年金基金法》的頒布,使日本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在法律層麵上得以保障,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其次,要有決心,得拿出真錢來,不能打白條啊!日本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體製的建立中給予了極大的財政支持。在農村養老保險的國民年金中,財政補貼包括基金保險金的三分之一以及全部的管理費用。政府可是將財政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拿出來分配給農民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中國的社保基金經常被挪用的新聞並不新鮮。沒有社保,就失去了一份安定感,誰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失去了勞動能力,失業、傷病、殘疾、天災,哪一樣攤上了都得把一輩子搭進去。農民是最弱勢的群體,更沒有什麼心情去打開錢袋子消費了,何況這個錢袋子裏還真沒有什麼黃的白的東西,充其量幾個銅板。

日本農村,是我們的樣板;向日本學習,不是我們的恥辱!無論任何民族,隻要他有你值得學習的東西,我們就都有理由向他們學習。

8.東京灣的啟示

總說日本很強大,中國人往往對此都是一些感性認識,要想真正深入了解日本,解析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看看東京灣就知道了。城市化是所有國家發展起來後的一個通病,中國人也有幸認識到了城市化發展帶來的種種好處,但不可避免地也遭受了城市化的另一後果。而東京灣的發展,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思路。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趕上世界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末班車,加快了工業化進程。但是,島國資源貧瘠,能源與原材料缺乏,日本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外向開拓型經濟模式,即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從國外購買原材料,將產品銷往國外。日本政府從開發東京灣到今天,一直以製造業為主導產業。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大量購進煤炭、石油、礦石等資源,大量外銷汽車、電子等工業製成品,並且在引進消化、吸收歐美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品創新和升級換代能力。這些產品生產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運輸量巨大,而且生產過程還需要耗用大量的水,企業必須選址在靠近水源和運輸方便的地方。於是運輸尤其是海洋運輸成為了日本發展經濟的命脈,東京灣正是在這一形勢下迅速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