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5)(2 / 2)

東京灣南北長約50公裏、東西寬約30公裏,麵積約1100平方公裏,海岸線170公裏,在地理上是一個天然良港。由於日本經濟的特點,大企業和相關產業逐步向沿海港口城市尤其是東京灣這樣的超大型港口城市集聚,促進了東京城市圈公共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東京圈是日本列島航道、鐵路、公路、管道和通信等網絡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市中,t~,50公裏半徑範圍的汽車日流量超過500萬輛次,東京羽田機場國內年定期航線升降90000架次、國際44000架次,國內旅客流量573萬人次、國際216萬人次,僅東京港一個港口每天進出港的船舶就近千艘,年貨運量超過600035‘噸。

產業集聚一定會導致相應的人才集聚,東京灣因此成為日本教育和科研機構高度密集的地區。東京一個市就集聚了全日本20%的大學和30%大學的教師,近120多所民間研究及300多家頂級技術型。即使是部分國立研究試驗機構和大學1972年遷往築波科學城後,東京仍然是研究機構的集中區域。東京成為了日本的金融資本市場中心、新聞中心、出版中心、廣電中心、媒體、廣告中心。多重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使東京灣經濟圈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歲月。

1968年日本GDP首次超過當時的西德,一躍而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東京灣經濟圈就貢獻了將近一半的力量。但因為過度聚集,環境與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超負荷運轉的現象,交通壓力、環境壓力都導致了東京城市圈的疲態盡顯。由於國民收入倍增,民眾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從追求物質生活的提高轉向注重文化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1968年,日本發布了“第二個首都圈基本計劃”,東京灣城市圈周圍的土地使用根據不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將周邊地區開發成衛星城市,規劃成為綜合性都市、工業城市、觀光都市、研究學院都市等,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和交通的便捷。現在東京灣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和生態最好的城市圈。環繞中心城區的有不少小而精的衛星城市,比較著名的有築波科學城和相模園高技術工業城。

築波科學城位於離東京市中一t~,60公裏左右的築波山以南,1972年竣工,建成後集中了日本國立研究機構人員的40%。另外,大財團和大企業的研究機構也向這裏集聚。相模園高技術工業城位於東京都遠郊的町田市附近,原來是一個軍工基地,在原來的工業基礎上將其建設成為日本的“矽穀”,日本宇航科學研究和其他尖端技術研究機構競相前來此地落戶。日本電氣、日產汽車、三菱電氣等公司的主力工廠也在這裏。這裏成為一個田園式工業城市,以及國際國內科技情報的彙集中心。

東京灣港口城市產業圈的形成與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更與日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開。截止到目前,這一區域製造業仍然是經濟主體,但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業實現了不斷升級,既是製造業基地,也是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運中心、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及人才高地。據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統計資料,東京灣港口城市圈麵積占全國的3.5%、人口占總人口的27.8%,占就業總人口的28.9%,製造業企業數量和從業人數各占全國的24%,金融保險企業數占全國的24%,就業人數占日本金融業的35%。該城市圈還是日本最大的重化工業基地和能源基地、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

東京灣經濟圈是日本經濟的一個縮影,它在展現著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同時,還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個城市發展理念:綠色、環保、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