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4)(1 / 2)

反觀農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一個普通農戶,如果單純種植糧食,那是根本混不上溫飽的,所以農民大都種植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就是農民一年的希望所在。中國農村生產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的,如果遇上個天災人禍什麼的,那就保不齊了。家裏有個孩子上學,這個家庭就注定好不到哪去,有兩個孩子上學……菩薩保佑吧!

所以農村的義務教育輟學率是相當高的。

中國農民更是怕生病,昂貴的醫藥費用讓生了重病的農村人根本不敢進醫院。即使少數寬裕一點的農民,也感覺不到生活的安定感,有錢就拚命存起來,一個子不敢花,就怕自己或家人哪一天攤上個大病小災的。

中國農村的這些問題,日本人有沒有,他們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凋敝,一片慘淡。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城市工人普遍失業,找不到工作。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比較慘。有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國人的生活質量是高於日本人的。不少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僑民後代不願意返回日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城市都這樣了,農村更是差到極點。但日本人卻能在短短二十年間,將農村麵貌換了個模樣。他們的做法有一個專有名稱,叫做“新農村建設”。

1956年是第一次開始提出新農村建設的口號。1955年,農林大臣的河野一郎針對當時農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和農村青年對未來的農業和農村失去信心等諸多難題,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構想”,並得到國會眾參兩院議員的普遍讚同。日本政府在確定1956年國家預算基本方針時,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林漁業的重要政策納入國家計劃。

第一次新農村建設做的工作很多,具體就不詳說了,但這次建設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在國家政策和財政支持下,最大限度發揮農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也就是說放開手讓農民去自主經營。在強化農業基本建設的基礎上,推進農民合作,提高經營水平。政府隻負責為農民提供大量的無償的基礎設施的支持。自1956年至1962年的7年間,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補貼總額高達480億日元,主要用於農田基本建設、水利、農村通電、發展畜牧業、建立公共使用設施、農村廣播等。第一次新農村建設用了7年,農村土地小塊變大塊,灌溉用的溝渠遍布田間地頭,方便了後來的農業機械化。第一次新農村建設後農業總產值增幅高達46.7%,平均每個農戶的年純收入也增長了47%,相當於增加了一半。此時的農業和農村已經今非昔比,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穩定下來,相比城市人,他們的生活更優越、更有保障,城市反而成了農村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很多城市人來到農村尋找工作機會。

此後,池田內閣提出國民經濟倍增計劃,日本工業開始了黃金十年,一舉站在了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但由於片麵追求發展工業,引發了工農收入和城鄉差距拉大等問題,日本農業和農村麵臨勞動力不足、經營規模過小、機械化程度偏低的毛病,而且農民的住宅居住條件比較差,農村醫療體係也是殘缺不全,看個感冒都得跑十幾裏甚至幾十裏地到城裏去。農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基本是沒有的,農民基本上是早起幹活,熄燈睡覺。

工業化還帶來很嚴重的環境問題,空氣質量差,河流汙染嚴重。

為了改善農村落後的麵貌,日本政府於1967年3月製定了“經濟社會發展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內容就是提出“把農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暢生活空間”作為下一階段政府的目標。具體做法包括:大力推進保護農村自然環境,實施改建和新建農民住宅,提高自來水及下水道普及水平,為農民建立集會活動場所,充實學校、醫療單位,建立農村保障製度並加大扶持強度。政府還在1971年製定了《農村地區引入工業促進法》,鼓勵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為農民提供非農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