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4)(2 / 2)

這種做法堪稱絕妙,既不影響工業發展,還抑製了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同時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改變了農村麵貌。這一點中國政府是完全可以借鑒過來的。現在中國的工業化就是大城市化,所有的企業都往大城市擠,就業的人口也不得不跟著往大城市跑,農村的勞動力急劇減少。而且因為農村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即使這些人在城市賺到了足夠的錢,也不願意回家鄉來投資發展。

投入一定有回報的,第二次新農村建設就讓日本農村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第二次新農村建設用了13年時間,農業生產總值由1967年的41661億日元增至1979年的115640億日元,增幅高達177.6%。真個差不多翻了兩番。1979年的農戶平均純收入已達533.3萬日元,合現在的人民幣是40多萬,比城市工薪家庭高出12.7%。農村人的收入一舉超過城市。中國農民如果年收入達到40萬人民幣,沒說的,我第一個跑回農村去,打死不進城。

日本農業與農村現代化能走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前麵,不在於日本有什麼先天的條件,相反日本的農村先天條件之差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關鍵是國家建立並不斷健全了各類保障機製,從而確保了農業和農村有一個十分安定的環境。說到保障,這正是中國農村的最大問題。

中國經濟這幾年一直在高喊轉型,要從外向型經濟轉型為消費拉動的內需經濟。內需是什麼?就是老百姓的需求。中國農村存在巨大的消費潛力,但多年來都沒有被釋放出來,原因為何?一是收入跟不上,二是沒有基本保障。收入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解決起來可能麻煩比較多。但是保障問題卻是目前的中國可以做到的。

農民怕花錢,就是因為在他們遇到什麼突發問題時,沒有基本保障。生病了就在醫院外躺著,因為沒錢。孩子上學的花費相當不菲,為了孩子的將來能過上好日子,忍了!

解決農民問題,就要解決他們的基本保障問題。過去的中國窮,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家徒四壁,拿不出錢來可以理解,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有消息說2010年季度GDP已經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了。國家財政儲備應該是很寬裕的,現在的外彙儲備應該已經超過三萬億了吧。這樣一筆龐大的資金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用於社會保障計劃。看看這方麵,我們的日本老師是怎麼做的,又是怎麼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的。

日本的農村養老保障體係,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步到基本完善,經曆了半個多世紀,成為整個社會保障體係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保障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障走過了很長一段路,也是邊做邊調整,直到上世紀70年代後才正式形成完備的體係。

第一階段是國民年金製度。1959年4月16日,日本政府頒布了《國民年金法》,建立國民年金製度,把被排除在工薪階層之外的農民、個體營業者等強製納入養老保險體係中。經過兩年的適應期後,日本社會全民都有年金的製度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