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3)(3 / 3)

針對高等教育,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學省每年通過提供經費資助國內大學建設世界頂尖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培養年輕學者和未來學術界領軍人物;同時,日本政府和各大學還通過提供獎學金或科研津貼等經濟救助方式,幫助學生和年輕學者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完成學業和研究;日本政府還鼓勵高等教育機構與產業界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

日本社會的劣勢在於生育率低和人口老齡化,日本政府於是積極製定國家戰略來吸引海外高級人才,鼓勵大學及研究機構積極聘用外籍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外籍研究人員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外人才加盟日本,日本法務省與經濟產業省等相關部門溝通協商,準備啟用“打分製度”,對外國學者、技術人員和經營者的研究成果、學曆等進行評分,獲得一定分數的海外申請者可以被授予“高端人才”的稱號,享受日本永久居留許可等優惠政策。

日本政府最近又采取一係列措施,決心依靠科學和技術提升國家創新能力。2006年9月,安倍晉三在出任首相僅數天就任命了日本曆史上第一位首相科學顧問,不久後在政府年度的預算案中提出一係列新計劃,希望通過增加年輕科學家的資助經費、國際合作經費和教育經費等,全麵實施政府的《創新25戰略》。這個《創新25戰略》是日本政府的一個戰略聲明,政府的所有機構都必須遵循這一創新路線圖,政府來年年度預算將設定特定目標,政府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和預算限額,很難作出大的變化,但是今後,公共經費將更多地用於人才資源建設而非基礎設施建設。這就是說,日本在創新力的競爭上是將資金花在“人”而不是設施上麵。這讓我們想起了著名的“霍普金斯遺囑”:美國商人、銀行家和慈善家約翰·霍普金斯遺囑捐贈700多萬美元,其中的350萬美元用於建一所大學,它不附帶任何條件,隻是規定學校的基金將不能用於校舍建築。

霍普金斯大學的校長吉爾曼有句名言,他更喜歡將霍普金斯的錢用於“人,而不是磚塊和灰漿”。他說“大學的聲譽應該取決於教師和學者總的品質,而不應取決於人數,更不取決於供他們使用的建築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早期沒有建設校園的措施,甚至沒有足球場,然而卻有大量供研究用的設備,看上去更像一座工廠或大的商店。

以人才立國和科技立國的日本,為了長久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在人才培養的投入上不惜代價,這一點,我們也是需要好好學習的。

7.向日本農村學習

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但中國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拉大已經是一個極為緊迫的問題。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一年比一年大,目前還看不到有扭轉的跡象。農村人不願意待在農村,紛紛跑到大城市去尋找機會。但中國這種人口流動與日本的性質不一樣。日本人願意留在大城市,並不是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日本農村的收入是高於城市的,生活上也是非常舒適的,所以經濟不能解釋日本人的去農村化。

歧視農民,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陋習。農民是中國社會不公不和諧的最大受損者。突出表現為農民基本權利的殘缺,從而導致農民低下的社會地位。不少人對占中國總人口60%以上的數億農民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見,甚至否定這一龐大社會群體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基本權利,因而對長期處在城鄉二元體製束縛下的農民缺乏高度的關切和正視。農村本來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支撐城市發展的根本保障。記得前幾年趙本山有一個小品,好像名字叫做紅高梁模特隊,裏麵的趙本山說了一句經典台詞,“沒有農民,你吃啥,吃喝都沒有了,你還臭美啥?”

中國年輕人不願意留在農村發展,一股腦全湧向了大城市。導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道路擁擠、社會治安不容樂觀。尤其是房屋價格一路上揚,已經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不過,就是這樣,農村人也大都不願意返回去,隻要有一線希望,他們都選擇留在城市。畢竟城市裏到處都是工作機會,工資也比農村要好得多。一般一個中國農民家庭隻要有一個人在大城市打工,一年的工資收入就相當於在農村兩三年的收入之和。如果人勤快一點、運氣好一點,可能一兩個月的收入就趕上全家在農村辛苦一年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