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日本達到這一步,毫無疑問,教育當立首功。
日本的自然環境相比中國差了很多,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日本憑借的就是一流的、有組織的人力與人才。教育立國被視為日本發展的核心。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則總結:“日本經濟實力世界第二,是日本普及、發展教育所帶來的成就。”
日本教育最重要特征是重“普及”,善“提高”,全民普及的教育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以貫之的國策。高入學率、終身教育與素質教育,使1.3億日本人深受其益。也許有人說了,日本不過是強在經濟和科技,強在物質而已,日本文明卻沒有什麼可誇的。從國民素質看,日本人普遍被認為工作認真、講求效率,守時、重信用、講禮節;日本的企業亦以講究信用、產品質量精良著稱於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無論是走到擁擠的地鐵,還是人頭攢動的商場,地麵都光潔如新,地鐵的牆壁上也看不到亂寫亂畫的現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場所抽煙和吃零食,更沒有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的習慣;日本人遵守交通規則,無論是繁華的東京、大阪,還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個交警,汽車、人流嚴格按紅綠燈指示行動,一絲不苟。這是什麼?這是教育的結果。
今天,中國所有領域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難度最大。這已經成為了中國最高領導人最為關心的問題。日本從明治維新起,就極端重視教育的作用。反觀中國各領域,教育投資在政府考慮的財政撥付裏是排在靠後的。
毫無疑問,這些年來教育為國家造就人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也不能不看到這十幾年來,教育在某些方麵走向了它功能的反麵。越來越高的學費、沉重的學習負擔、學生基本素質的缺失、高分低能現象增加、創造型人才奇缺,這些現象迫使我們必須思考當代教育的一些問題,而不回避問題與思考又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達到了12人,在亞洲國家裏首屈一指,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未來世界,關鍵就是人才之爭,也就是教育之爭。日本人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麵,我們差距遙遠。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隻要我們認識到了,就有改正的希望;我們開始改正了,就有追上的希望。
6.人才競爭力
2007年,英國《經濟學家》周刊曾援引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社的一份報告說,按人均專利數來衡量,日本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
經濟學家情報社的報告顯示,從評分結果來看,日本創新能力的得分最高。其他得分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瑞士、美國、瑞典、芬蘭、德國、丹麥、中國台灣地區、荷蘭和以色列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人才國際競爭力——探尋中國的方位》。書中明確指出,人才創新競爭力世界排名第1的是日本,中國排在第2l位。該書指出,中國人才創新競爭力指數還不及日本的一半,差距明顯。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其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對於知識和高素質人才的關注開始從企業層麵提升到國家層麵。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標1998》報告,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表明資本積累對於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不到30%,知識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發揮了主要的作用。進入2l世紀以後,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本、知識產權、軟件、品牌與聲譽已成為衡量國家財富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和企業及社會創造、積累財富的主要手段。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先導性知識,就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多大的主動權。
創新能力的製造者隻能是人才,而且多數是高端人才,那麼日本在人才競爭力和創新競爭力上又是如何做的呢?
麵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形勢,日本政府將“建設充滿活力社會,強化國際競爭力”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目標,積極製定多項政策支持教育及科研機構培養多樣化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並采取優惠政策吸引海外各領域的學者和專業人才。
日本政府的觀念是,高層次人才不是在大學才開始培養的,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進行了,日本政府要求中、小學製定各種教學方針,讓學生們了解科學家、運動員、藝術家等各領域人才的成長曆程,從小就懷有遠大目標和夢想,對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