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的情況:
現在日本人有200個工時,在不和中國做貿易的情況下,其中100個工時用來生產了1輛汽車,另外100個工時用來生產了25件衣服。
在和中國做貿易的條件下,日本決定把所有的精力用來生產汽車,於是用所有的200個工時生產了2輛汽車,日本決定出售其中的一輛給中國,在中國的市場上“1輛汽車=1 00件衣服”,日本的條件是“1輛日本汽車換50件中國的衣服”,中國覺得有利可圖,答應了。
這樣在做貿易的情況下,同樣的200個工時,日本得到了1輛汽車和50件衣服,而在不和中國做貿易的情況下,隻能得到1輛汽車和25件衣服。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和中國之間通過“一輛汽車換50件衣服”這樣來交易,都取得了實惠。所以隻要是貿易,隻要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相對“更”為擅長的生產,就能夠提高交易雙方的生產率,增強競爭力和人民的福利。所以中日之間這種經濟互相依存的關係,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
其次,現在的中日經濟早已超越簡單的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模式。
中國的很多工廠是由日本投資的,也就是說不少看似日本產品的,其實都是由中國工人生產的。另外,許多電子產品的元件,比如隨身聽的機芯,都是日本生產的,中國廠家即使加上國貨的牌子,實際上還是日本貨。假如雙方發生全麵的貿易戰,那麼所有的日本商品都要退出中國市場,中國的一大批企業就會關門,工人失業,大批人麵臨生存危機。真到了那時候,恐怕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了,人心浮動、社會動蕩,經濟危機就變成社會危機了。
以上從理論層麵分析了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的合理性,拋開政治因素,貿易對雙方都是有利無害的。不管是中日也好、中美也好,還是和任何別的國家,貿易都隻會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現實中政治因素總是會幹擾正常的經濟秩序,形成兩國交往的雜音。但這種幹擾的結果是,雙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最終不得不互相妥協讓步,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2010年4月起,中國和日本在貿易領域發生了一係列摩擦。日本政府對中國出口的大蔥、香菇和藺草席實施臨時緊急限製進口措施,中國方麵出於大局考慮,沒有對日方采取實際行動,但日方緊接著又變本加厲,要在筷子、鰻魚、毛巾、領帶、襪子等各個領域對中國采取同樣的措施。中國政府再也不能坐視不理,6月,國務院宣布對原產於日本的手持電話和無繩電話、汽車、空調三種商品加征關稅,以表示對日本的抗議和反製。從這一刻起,雙方的貿易戰正式開打。
這場看不見的硝煙結果如何,中國人能在貿易戰中獲得實際的利益嗎?日本又如何呢?
首先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場貿易戰損害農民的利益。日本人不進口中國的大蔥對中國確實有打擊,而且打擊很大。稍懂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人會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在中國,農民純種植糧食是不贏利的,…般的農戶真正的收入是種植經濟作物。而大蔥種植技術要求不高,市場前景又不錯,所以中國很多農民都在種植,尤其以山東、河北一帶農村最多。大蔥作為一種外銷的產品,現在已經是某些鄉鎮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日本限製中國的大蔥後短短一周內,大蔥開始擠壓嚴重,價格整體跳水,農民看著自己的收成欲哭無門。問題分析到這邊就很清楚了,貿易戰傷害的是中國的農民。無農不穩,農民的收入成問題,那整個社會的購買力及社會治安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但是讚成貿易戰的人又有新論調了,即為了報複,哪怕是自己受到損失,也要讓對方受到更大的損失,這就是“誰都別想好過”的指導思想。那麼中日貿易戰對誰傷害更大呢?關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還真沒有統一的結論。不過簡單看一下雙方貿易戰受損的商品名單,還是能得出一些模糊的結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