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學習還是對抗?中國人的情感風暴(2)(3 / 3)

表麵上看,中國不進口日本家電和日本不進口中國的大蔥是非常對等的事情。但仔細想想總覺得不對頭,日本的照相機、汽車放在那裏也不會爛,但中國的大蔥三個月後基本就剩下一灘水了,誰的損失更大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生產不出來那麼好的汽車和相機,但日本人是可以種植出非常不錯的大蔥的,也就是說日本人不用你的產品還有替代品,而中國人就不行。

那用歐美的怎麼樣呢?可以啊,可是人家歐美遠隔千山萬水,光運費就得一大筆銀子,老百姓大蔥都砸手裏了,哪來的這麼多錢買?

中國出口日本的主要是農產品、礦石和初級工業產品,是原料級的;從日本進口的包括成套儀器、特種金屬製品、車輛等成品級產品(包括技術轉讓)。我們出口日本的較容易替代,日本出口我們的很難替代。

還有,日本工人如果失業還有各種保險和社會福利,但中國農民一年沒有收入的後果是什麼,相信大部分中國人都清楚。

這麼看來,中日發生貿易戰,損失更大的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但不要以為日本人就會得到什麼多大的好處。“殺敵一萬,白損八千”是古已有之的教訓,戰爭無贏家,在獲得某些利益的同時,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受到損害。貿易戰的後果,日本也一樣要承受。

日本汽車業老大豐田公司坦陳,中方的反限製措施對豐田“從長遠看將造成重大影響”,因此迫切希望兩國盡早談判解決問題。對華出口的日本企業也紛紛向日本駐華使館反映,“現在願意購買日本商品的中國企業和顧客在急劇減少,這樣是無法做生意的。”對日本12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對日本實行進口限製表示“全麵反對”和“希望取消"的占了50.6%。這個曾經的數字放在今天和將來依然有效。

日本目前經濟蕭條,最大的依靠是對外貿易,尤其是對中國的貿易。如果貿易戰繼續升級,對日本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日本農民確實樂了,可是日本消費者和日本工商界卻是平白無故遭受了無妄之災。所以發動貿易戰,日本也是打落牙齒往肚裏咽,有苦難言。

4.消除仇恨,重鑄友好

日本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經常宣稱它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心理上的距離又是遠隔天涯。

中國、日本這兩個國家真的很奇怪,從古代起中日就是鄰居了,按照現在的交通情況來看,日本距離我們比絕大多數國家都要近。但說到誰是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相信所有人都會說那就是日本。相同的皮膚、相同的人種、相近的文化傳統,但曆史上除了唐朝時期,中日就沒有真正特別友好過;日本曾經是我們的學生,但如今遠遠超越了我們;古代日本還多次與中國發生過戰爭,盡管規模不大;它曾經無情地傷害過我們,而我們的前輩又曾經都渴望去那裏學習,想學他們的強國之路;現在的日本已經走上了發展之路,但中日民間的心理隔閡仍然是那麼的深。

兩國之間為什麼就不能真正地友好起來呢?

當然,曆史上的日本曾經深深地傷害了中國,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甲午一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二戰導致中國近3000萬無辜者死難,中國現代化進程也被中斷。因此中國人對日本有仇恨心理倒是完全正常的,也是符合邏輯的行為。

但是,仇恨就那麼難以放下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邏輯就不能讓位於“和平共存”嗎?看看曆史上那些曾經是死敵的國家,他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二戰時期,德國閃電戰席卷歐洲,很快控製了大片歐洲大陸。德國人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逮捕猶太人,宣布猶太人是劣等民族,無數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一部分幸運者被安排去為德國企業做苦力,熬過那最不堪的歲月而幸存下來,更多的人慘遭毒氣和機槍殺害。奧斯維辛集中營裏的累累白骨見證了那一段屈辱的曆史。但二戰後,以色列建國,與德國建立了正常國家關係。

雖然以色列一刻也沒有放鬆對納粹分子的全球追緝,但都是具體針對當年那些死硬的納粹頑固分子,是那些手上沾滿了鮮血的劊子手。以色列從來沒有針對和平後的德國老百姓。

應該說以色列之於德國的仇恨,比我們要深得多,他們的遭遇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當時的以色列沒有自己的國土,無所謂後方抗戰,他們是在全世界流浪,躲避納粹德國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