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礎上,187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創設了三井物產公司。1910年建立了總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財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井財閥成為最大的壟斷資本集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財閥所屬直係和旁係公司及其子公司共達273家。三井財閥在此之後曾一度被解散。
50年代初,由三井銀行發起成立了月曜會,接著以促進三井物產公司的合並為目的而成立了總經理一級的五日會,1960年改名為二木會,逐漸成為三井財團的統籌領導機構。50年代末,原三井財閥直係、旁係公司以企業集團的新形式集結而恢複成為大財團。三井財團的經理會成員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聯帶公司共達150多家。
三井物產到底是做什麼的?別說中國人,這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問號,就連多年研究日本政治經濟的歐美專家都難以說清三井財團具體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三井物產中國副總代表魏傑的說法比較具有代表性:“問我們做什麼,不如問我們不做什麼。我們不做毒品、不做武器彈藥這些違犯法律的事,但是其他的隻要有機會我們都可以做。”無論是農作物、礦產資源還是消費品,無論是原材料、中間件亦或是終端商品,在所有的生產、貿易和物流環節,三井都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將自己的下屬公司以及關聯企業推到台前,不斷地擴大著市場、資源和疆土,謀求著利潤最大化,而自己則隱藏起來。三井財團體係內光500強企業就有好幾個,財團所屬的成員就有豐田、東芝、索尼這樣的各個行業的老大哥級企業,每一個拿出來都是赫赫有名。在世界範圍內,三井投資、參股的企業幾乎無所不在,但是在三井關聯企業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三井的名稱。《商界》雜誌曾形容三井像一艘巨大的核潛艇——它就潛伏在你身邊,隨時可能發起攻擊,你能隱約感受到它就在你身邊,但你卻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
白益民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叫《三井帝國在行動》,全麵介紹了三井物產究竟是怎樣在背後隱秘地推進自己的經濟帝國擴張之路的。裏麵有很多故事和細節值得我們玩味和借鑒,更有助於我們了解日本財團的奧秘。
首先是四處出擊,各個突破。比如明麵上日本幾家大企業如三井物產、丸紅、伊藤忠、住友等都在哈薩克斯坦購買鈾礦,暗地裏三井財團所屬的東芝公司大手筆收購美國的西屋電器,再以西屋電器的名義拿下了中國將近百億美元的核電訂單。表麵看是西屋電器在做中國的核電產業,實際上背後已經是三井財團在遙控指揮,一頭是從美國購買技術,另一頭到中亞購買鈾礦等原材料,再一頭拿下終極用戶的生產訂單。還有最近頗受中國人關注的高鐵。日本一直想得到中國高鐵項目的大訂單,於是他們派出三菱商社來大陸全權負責運作,另一方麵三井物產在台灣又力爭台灣高鐵的興建。可以說是四麵出擊,左右逢源。
其次是占領上遊。中國與世界鐵礦石廠家價格談判的問題,一直談不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上遊資源被外國資本控製了。世界主要鐵礦石生產企業無外乎就是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再就是巴西的淡水河穀。必和必拓和力拓背後是英美的資本,淡水河穀主要是日本的資本,三井物產已經擁有巴西淡水河穀母公司的12%的股份,雖然說是第三大股東,可是前兩大股東是養老金還有銀行資本,不參與實際經營過程的管理,實際上三井物產對淡水河穀是有經營影響力的。
再就是占領技術。日本財團所屬的企業都爭相收購IBM的一些技術,等聯想收購IBM的時候,已經隻剩下一個殼了,日本財團已經把核心技術都拿走了。對於美國也有這種占領技術的做法,因為美國人的發明創造大多屬於領先的理論性技術,要想商品化,就要通過曰本的適用性技術來實現。打個比方,你發明了最新的影音數字技術,但要通過DVD這樣的生產技術將它變成具體的商品,但DVD技術是日本的專利,你就必須通過它才能生產。現在世界上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日本。
以上林林總總,隻是簡單地介紹了日本財團是如何推動日本企業在全世界爭霸的,從中我們也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發。中國社會與日本社會存在巨大的差異,我們不能再用自己一廂情願的眼光去看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