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據國情
對於我們這個愛不得恨不得的近鄰日本,公眾的印象裏似乎除了參拜神社,就是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在最近的20年裏,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GDP連年以接近兩位數增長。反觀日本卻陷於停滯甚至負增長的泥潭。20lO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統計數字發布,中國的季度GDP已經超過日本,排世界第二。麵對中國蓬勃發展的勢頭,再看日本經濟的萎靡不振,不少人開始心中狂喜:小日本,你也有今天。
中國即將超過日本嗎?日本真的是“民不聊生,舉步維艱”嗎?
GDP自然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絕非唯一的重要指標。中國GDP超過日本並不意味著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全麵轉變,它隻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而從諸多指標看,中日兩國的差距依然十分懸殊,在許多方麵中國要趕上日本,不僅非常遙遠而且困難重重。中日兩國的差距,中國真正的狀況值得國人警省,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一個同樣真實的日本,我們不妨用數字來說話。
讓我們從基本數據方麵全麵比較一下中國和日本。
(1)從經濟總量和人均量看,按照日本銀行發布的日元兌美元年度平均彙率93.62換算,2009年日本名義GDP為50728.90億美元,這是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繼1995~g後第二次突破5萬億美元關口。同期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1月21日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2009年中國GDP為335353億元,以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7%,按照2009年人民幣兌美元年平均彙率中間價6.83l計算,約為49092.8l億美元。
這意味著2009年中國GDP相當於日本GDP的96%,中國經濟並未將日本拉下馬。表麵上看,中國與日本差距甚微,但如果用人均計算,中國經濟卻隻是日本的十分之一。真正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經濟總量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但衡量一國百姓的生活質量的,隻能是人均水平。
而且,日本的經濟實力既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海外。中國近年來以引進外資多為傲,然而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根據2000年數據顯示,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萬億美元,光這一部分已經接近中國全年的GDP。而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微不足道,有限的幾筆大投資居然全軍覆沒,上千億資金打了水漂。交的學費不可謂不慘重。
(2)經濟結構比較:按國家統計局的工業化定義,一個國家工業化全部實現的標誌:一是農業產值在15%以下,二是農業就業在20%以下,三是城鎮人口比重須在60%以上。
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投資開始進入旺盛期。然而,中國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進入到了重工業的高度加工階段,後期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經濟過渡。
(3)經濟質量比較:資源很貧乏的日本人懂得通過優秀的加工而揚長避短。1955年至1975年是日本增長最快的時期,日本製造業產值占工業比重從81.4%上升到96.0%,而礦業從10.1%下降到O.62%,電力、煤氣、供水等基礎產業從7.74%下降到3.38%。中國也是人均資源不豐富的國家(過去教科書上的“地大物博”已經得到修改,體現了按人均計算財富的思想),但中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依靠廉價資源。
(4)研究和開發方麵: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用於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00年,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的支出為896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曆史上第一次達到1個百分點,現在穩定在1.2%左右,而同一指標,日本2000年是3.12,不僅遠高於中國,也高於美國的2.65,以及德國的2.37、法國的2.17、英國的1.87,在全球仍然排第一。而且中國的這種投入主要集中在中央大型國企身上,占國家經濟一半的民營企業則是少得可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1990年以來日本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就一直是世界第一。這意味著日本這個國家將“科技為本、科技領先”作為了自己立國之本。日本企業早已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係,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水平都在5%一l0%以上。中國企業中研究型人才微乎其微,並不斷向外企流失。而每萬名勞動人口中,日本的研究人員數又是全球之最。2000年為109.3人,高於美國的73.8人、法國的60.3人、德國的59.6人以及英國的5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