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強國是怎樣煉成的(3)(3 / 3)

富裕的農村,給日本社會帶來的是政治上的穩定、社會的穩定。有了一個安居樂業的農村,日本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6.彈丸島國的經濟奇跡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軍國主義政府解體,美軍占領日本,開始了大規模改造日本的步伐。戰後的日本經濟一片蕭條,國土滿目瘡痍,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因貧自殺的現象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

但日本人還是用自己的毅力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民族,他們通過美國人強行加給他們的經濟民主化,為自己奠定了嶄新的騰飛基礎。

這個經濟民主化指的是“財閥解體”、“農地改革”、“勞動改革”。

1947年起,日本開始采用“傾斜生產方式”,即集中物力、財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鋼材的生產上去。1948年起日本經濟終於走上了經濟複興的軌道。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日本的生產活動因戰爭特需飛躍增長,並且很快在1951年度時將國民生產總值恢複到戰前水平。

從1955年開始之後的10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平均增長率為8%,幾乎在長達l/4個世紀內,日本經濟以世界最高的增長率持續發展。1955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後的1967年卻躍居至第2位,過去的“中等發達國家”日本,如今已經被稱為“經濟大國”。

日本的經濟奇跡,看似不可思議,但認真分析,卻有著其天然的合理性,是一種邏輯上的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更是偶然中的必然。因為日本發展工業完全是環境所迫,又是根據環境選擇了最正確的發展方式。

日本由於地少人多,所以不能以農業發展為主,否則可能連自己都養不活。而工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的農業多餘人口,並在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中,創造附加價值。同時,日本的地理條件適合搞工業。

日本是個狹長的島國,海岸線很長,陸地麵積卻很小,因此其原材料的采購和成品的出口,基本是借助海運完成的。相對於幅員遼闊的我國內陸地區,日本的運費成本較低廉,出口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日本相比中國而言本身就有著不錯的工業化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就有了比較發達的國防工業體係,有大量的工業技術、設備,還有比較完善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因此,它開展工業化所需要的時間相對較短。在這方麵它比亞洲其他國家的物質基礎要好得多。

工業與農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工業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遠遠高於農業,但其進入門檻較高,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設備技術來配合,如購買土地、興建廠房、購買原料和設備、招募員工。而對於政府則必須要進行交通、通訊以及水電的配套建設,以滿足工業化的需求。為此日本在工業化上走的是循序漸進的道路,先做勞動密集性產業,積累資金、技術和經驗,再逐步向資金密集性產業過渡。由於日本在戰前就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再加上日本公司與西方相比更重視資金的積累,而非消費,使得日本的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日本通過商品的銷售,賺取了世界各國的巨額財富。

目前日本國民的人均GDP年收入已超過3萬美元,這說明日本國民的生產力水平是相當高的。日本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生產力的?找出這些原因對於我們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很多歐美人的眼裏看來,日本的騰飛部分得益於他們早期剽竊歐美的技術。看來日本人早期也不比中國好到哪裏去,一樣是要“借鑒”的。日本人下了很大工夫研究這些技術,重視人力投資和技術培養,最後日本不但完全吸收了這些技術,還在很多方麵一舉超過了歐美,現在日本成了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技術大國。從日本的發展軌跡中,中國人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在若幹年後也能成為技術大國、發明大國,甚至是科研強國。但我們必須明白,自主創新是一條必經之路,不管多麼困難,投入多大,也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中國經濟不可能在如此低水平上重複太長時間了。

7.超強的科技實力

先說說總體概況吧,日本在下列領域掌握著領先的技術。

超導技術:日本開始研究超導新幹線,預計時速將到達500公裏。

實力公司包括:日立、東芝、日本車輛、三菱重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