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人口在日本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日本的農民收入水平比城市裏要高,這是他與中國不同的地方,也是日本優越生活的體現。日本沒有中國這種戶籍製度,沒有什麼農村戶口、城市戶口一說,住在哪就是哪的人。所以日本不存在城市人歧視農村人的現象。相反,日本最先富裕起來的是農村而不是城市。1945年到1947年前後,日本經濟蕭條,社會動蕩,各種思潮在日本激烈衝撞。日本也曾經效仿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甚至當時在日本天天有遊行示威者,要求政府實行社會主義改革。1947年到1950年,日本進行了類似中國土地改革的“農地改革”,讓日本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實施農地改革後,農村運動就銷聲匿跡了。在城裏人還沒有找到穩定的生活工作的時候,農民有了土地,農業生產開始走上正軌,農產品價格也是一路上揚,日本農民率先富了起來。
但是按照經濟學理論,城市發展起來後,一定會超過農村,成為經濟最集中的地方,收入自然也要超過農村。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一旦被拉大,經濟基礎必然不穩定。日本政府也會“維穩”,日本政府為了防止農村和城市的經濟差距拉大,采取了種種措施來保護農民的利益。
首先,日本政府給農民製定了非常優惠的稅賦製度,農民的稅務負擔比較輕。日本沒有農業稅之說,更沒有各種攤派。從事農林水產業的個人和企業的稅收,被納入全國統一的稅賦體係之中。農民上交的任何稅收都進了相當於中央財政的賬戶,進行全國統一管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真正做到有福同享。富裕的地區多繳稅,貧窮的地區少繳稅,但最後從財政裏撥回來分給每個人的保險費、教育費等是一模一樣的。
其次,日本政府在許多方麵製定了一係列對農民優惠的政策,例如:食品安全對策;穩定農業經營,加快農業結構改革;鼓勵城市居民到農村和山村落戶等。這些政策進一步提高了農業和農村的地位。
怎麼說呢?關於食品安全對策的問題,就是要求所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都必須嚴格按照衛生和安全的標準生產,由此產生的額外費用由消費者買單。城市人多花點錢吃到了絕對放心的食品,農村人還增加了收入,又是一個兩全其美。
再次,日本政府還對外采用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方式,阻止外國農產品的進入,例如,日本的花生米關稅高達500%、大米關稅高達490%、小麥關稅為210%。外國的農產品進入日本不是不可以,但你的產品加上了那麼高的稅,比日本產品貴得多,擱誰誰買啊!想象一下,中國人上市場裏買一斤花生4塊錢,吃著挺美。現在花生突然漲到了20多塊錢一斤,老百姓又不是傻子;當然不買賬。那你的產品隻好哪來的回哪去。相當於變相強迫城市裏的人購買本地的農產品。這可比什麼抵製這個抵製那個要溫和也有效得多。
農民最怕的是什麼?是生病。但日本農民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擔心。
即使是農民年老了失去勞動能力,沒有儲蓄,他們也能夠依靠“國民養老保險”過上比較寬鬆和舒心的生活,他們每人每月可以領到10萬到15萬日元不等的養老金。而且,在醫療方麵也同樣有各種保險或保障,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人,根本不需要自己花錢看病。
不過日本的農村也遇到了和中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年輕人都不願意待在農村,不完全是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的問題。年輕人喜歡去大城市打拚一番,大城市當然還是有農村不可比擬的優勢。目前,困擾日本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大問題就是農業人口的不斷銳減和農村老齡化現象,造成農村勞動力短缺。從比例上來看,日本目前與農業相關的人口還不到400萬,其中老齡人口(65歲及以上)將近200萬,占到了50%左右。與此同時,村落中農戶的比例也日漸縮小,從1970年的48%到目前2000年的僅占11%,農業從業人口的大幅度減少,很多農村家庭勞動力嚴重不足,幹農活的基本是老年人。實在幹不動了隻好花錢請人來幫忙。好在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農村建立了類似中國實行過的“農村合作社"這樣的組織,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解除了農村和農民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