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戰敗後經濟落後、民生凋敝。因為他們積累的社會財富都已經隨著那場舉世聞名的戰爭而化為烏有,還要支付占領者(美軍)各種開支,社會狀況糟到不能再糟了。當時的日本可謂百廢待興,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但日本雖然沒有提出過“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卻實實在在地實踐著這一理念。他們讓政府公務員全部減薪一半還多,企業員工不分晝夜、任勞任怨地免費加班,把節約下來的錢全部投入了教育領域,其中絕大部分投入了基本看不到現實回報的義務教育。
日本各級政府積極支持新教育製度的實施,從各個方麵為就學提供條件。日本改革了原有教育製度,於1947年公布《學校教育法》,開始實行嶄新的教育製度。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有借鑒意義的,就是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讓所有國民都接受教育,幫助那些上不了學的學生,讓他們有學上。
首先是減輕學生上學的經濟負擔,無償提供教科書。日本1951年開始從國庫經費中補貼部分教材費支援家境困難的學生(家境好的還是沒有免費的),到1958年國家對於教材的負擔額增加到一半,老百姓負擔另一半。五年後也就是1963年,教育法律出台強製規定,義務教育學校所用教科書全部免費,範圍擴大到所有學生,從小學到初中依次實施,到1969年為止各種義務教育學校均實現了這一目標。
其次是實行免費的營養午餐,確保學生的健康。為了保證下一代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同時也為了吸引家庭困難學生上學,1954年公布了《學校供餐法》,從小學開始實施,到1956年擴大到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明確地規定了學校供餐的目標、經費負擔和國家補貼部分。
為了讓義務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不讓一個家庭因為貧困而失學,所有學校都免費提供午間營養餐。很多貧困家庭之所以能受到基本的教育,全有賴於這樣一項政策。當時很多日本家庭都很貧窮,不少家庭為了節約家裏的開支,都會讓孩子放學後早早睡覺,省下一頓晚飯錢,第二天早起再讓孩子餓著肚子上學,一直堅持到中午的免費餐時間。而他們的免費餐還是不限量的,以讓孩子吃飽為目的。就是靠著這樣的堅持,日本度過了戰後最困難的一段時間,終於等來了經濟的騰飛。富裕後的日本人,現在仍然堅持全麵義務教育國策,有錢時這樣,沒錢時也這樣。
再次是完善教育設施,確保教育的可行性。為迎接戰後生育高峰出生的兒童入學,日本從1953年開始著手完善教育設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9—1964年)中得以完善,經過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不懈努力,學校的設施從質到量均滿足了需求。1954年公布的《理科教育振興法》和《學校圖書法》,充實了理科學校所用設備和圖書,從1955年開始體育館和遊泳池等體育設施也迅速地完善起來。
日本也有那些因為家庭原因、地區原因和自身原因而上不了學的學生,為了真正踐行教育公平、全民教育的理念,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傾斜。
首先是幫助因家庭經濟條件困難而不能上學的中小學生。這一救助措施從1928年就已經開始實施,1946年納入《生活保障法》中。針對這些學生,國家從1 956年開始補貼教科書、夥食費支出,進而擴大到提供修學旅費、學習用品、交通費等,盡可能地提供學習機會。其次是振興偏遠地區教育,改變教育不均衡狀況。1954年公布《偏遠地區教育振興法》,包括偏遠地區任教教師特別升遷製度,加強設備、設施、教材,教師人數、工資,上學交通、夥食、保健等方麵的力量。
即使是今天,居安思危的日本人也沒有中斷過對教育的不斷改進,關於教育的討論也是不絕於耳。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確立了教育立國的政策後直到今天,日本人的教育政策還在不斷地修訂中以舊換新,以期讓教育符合新時代的新特點。有專家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縱觀日本百年發展史,找不到怠慢教育的時代。”
3.戰敗,從蕭條到振興
1945年,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的戰爭,不僅給亞洲國家造成極大地災難,同樣給日本人民和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犧牲。除了人員的巨大傷亡外,日本政府已經不得不承認經濟上已經瀕臨崩潰,戰爭使得日本社會物質財富損失高達25%,住房毀壞了236萬戶,艦船損失數量達到800多萬噸,全國工廠數隻剩下了不到25萬家,最具代表性的棉紗業從72萬噸降到兩萬多噸,減少了96%還多,鋼鐵生產從戰前的765萬噸降到56萬噸,剩下了不到10%的產量。戰前日本的農業已經呈現蕭條,糧食生產已經完全不能滿足日本人的生活需要,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充分反映了日本經濟處於極端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