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強國是怎樣煉成的(1)(1 / 3)

1.明治維新,工業強國的起步

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起點,公認的就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明治之前,日本還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國內有幾百個封建割據的藩主,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

明治新政府上台後,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終於將深陷於封建主義泥沼中的日本解救出來,走上了近代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之路。

改革第一步:體製改革。具體就是“奉還版籍”、“藩製改革令”、“廢藩置縣”三大措施。然後宣布采用西方近代政治製度,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官員公選。“奉還版籍”是向廢除封建體製邁出了第一步,“廢藩置縣”則使藩鎮割據的封建體製徹底走向崩潰。廢除封建等級製度和武士特權製度,將武士分為士族和平民。士族和平民一樣,在規定的年齡都要服兵役。同時廢除賤民的稱呼,一律改為平民,允許擁有姓氏,允許華族、士族和平民之間相互通婚,形式上實現了四民平等。

改革第二步:擺脫封建主義束縛。實現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打破原來的等級製度下的身份限製。實現了經濟生活上的自由,比如生產方式的自由、銷售的自由,以及自主定價的自由。實現了遷移與運輸的自由,改變了幕府時代限製農民離開土地的做法,取締了一切林立的關卡,交通運輸業得到迅猛發展。最後是實現了私有財產的自由,明治政府命令保護和尊重私有財產,允許任何人擁有合法得來的財富並享受與之配套的生活,這就刺激了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改革第三步:考察歐美。著名的岩倉使節團帶著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任務,1871年自橫濱乘輪船出發橫渡太平洋達到舊金山,在美國訪問之後,又曆訪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瑞士、丹麥、荷蘭、比利時、瑞典、奧地利、意大利等十餘國,曆經兩年。使團在歐美期間,詳細考察了歐洲社會方方麵麵的詳細情況,包括工廠、企業、政府、監獄等機構的運作情況,還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運輸等細節,重點考察了歐洲那些冒著黑煙的工廠的運作情況。

.改革第四步:殖產興業。明治7年,從國外訪問歸來的大久保利通,提出了關於殖產興業的建議書,指出日本貧窮西方富強的根源就在於工業生產的能力,還針對日本與歐洲的貿易入超的現實提出振興對外貿易的建議。主張由國家提供大部分貸款,建立大量的工廠和民間的貿易公司。總之,殖產興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推動生產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為了發展現代工業,日本引進了西方的股份公司製度,首先是在社會上大力宣傳股份公司的知識,然後政府頒布股票交易所條例,允許公債的轉讓和股票的交易,1878年東京和大阪的股票交易所開業。隨後一大批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陸續誕生了,到明治13年以後,就出現了資金60萬日元的東京海上保險公司,資金25萬日元的造紙公司,資金50萬日元的馬車鐵道公司,資金50萬日元的東京電燈公司,甚至出現了資金達到600萬日元的共同運輸公司。公司和企業在十年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日本社會麵貌也開始發生著悄然改變。1872年日本第一條鐵路(東京到橫濱)通車,隨後陸續開通了多條鐵路。近代電信業開始於明治二年(1869年),到1877年時,架設電線已經達到了將近4000米,最初供政府使用,1878年後允許民間使用。1871年開始實行新的郵政製度,近代郵局數量很快大量增加,到1874年已經達到3245家。明治政府還大力投資礦山采掘,雖然大量聘用了外國技師,但嚴格禁止外國人獲得經營礦山的權利,1873年頒布的《日本坑法》更是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了禁止外國資本進入日本采礦業。出於軍事強國的需要,明治政府還將舊幕府的軍事工廠收歸自己經營,東京和大阪的炮兵工廠,橫須賀、長崎、冰庫的造船廠等,正是日本近代機械化大工業生產的出發點。

明治政府還意識到,日本工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於是在同時啟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政府出資成立了不少農產品加工廠,最著名的就是富岡繅絲廠。以後的一段時期,日本的棉紡織業和繅絲業大大發展起來,擁有了與歐美國家一較高下的生產能力和質量。內藤新宿試驗場專門從事果樹、穀物的種植以及蠶桑、繅絲、染料、畜產的技術改良等項工作。駒場農學校以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為目的,引進了德國的農藝化學知識,還聘請外國專家幫助調查土質,使得外國農業經驗與本國實際結合起來。下總牧羊場是為了推廣綜合性農業,抵製毛紡織品的進口,彌補政府財政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