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第五步:民營化。明治維新初期,由政府為主體,引進了大量西方工業並直接經營,對於建立日本近代工業的基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高度集權式經營管理方式帶來了很大的弊端,企業產品因為重產不重銷,占用了大量寶貴的資金,可謂是用龐大之費用換取微小之利益,是背離市場經濟的初衷的。“官營企業全歸失敗,政府保護之民營企業也多失敗”。同時,市場經濟的另一惡果開始顯現出來,那就是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政府財政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尷尬境地。主管財政工作的大隈重信開始謀劃將官營廠礦處理給民間,並且開出了及其低廉的報價,但由於民間財力有限,應者寥寥。後來的繼任者鬆方正義於1884年再次規定以極低的價格和無息長期分期付款的辦法出售,終於順利將官營企業處理完畢。由於將官營企業處理給了民間,政府節省了對各虧損企業的投資,可以將主要經費用於發展軍事工業。而由官辦改為民營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成為日本主要的企業,日本財閥的形成開始有了雛形。
改革第六步:建立近代金融體製。貨幣製度的統一是保證商品經濟正常發展的前提,也是一個國家取得信任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明治三年,伊藤博文考察了美國的貨幣金融製度,認為美國國民銀行整頓了南北戰爭引起的通貨膨脹,應該仿效並采用,於是日本設立了國立銀行,明治9年政府又允許私立銀行開業,同年,三井銀行就以200萬日元的資金開業,成為了日本私立銀行的創始者。近代銀行的建立極大地提高了資金的供給能力,擴大了企業的資金來源,貨幣也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促進了資本的形成。
明治維新的效果立竿見影,很快就在日本社會爆發出了勃勃生機,日本的社會麵貌在短短二十年內煥然一新。首先是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決定了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促進了工業化。農產品越來越豐富,產量越來越高,在十年間米類產量增加了58%,麥類產量增加了66%。在采礦業方麵,由以前的淺層開掘逐步向現代化邁進,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如火藥、鑽岩機、氣泵等,選礦和冶煉的技術得到了極大提高。輕工業發展迅猛,紡織業成為當時日本最具有出口競爭力的行業,1882年民營大阪紡織公司的建立,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棉紗工業的真正開始,他們有資金25萬日元,紗錠1.5萬個,還擁有一批受過近代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從他們之後日本陸續出現了一批實力越來越強的棉紗公司,如東京紡織、鍾淵紡織、尾張紡織等。到1894年,日本紡織廠已達到了45家,紗錠數量更是高達53萬錠,織布機420台。輕工業中的製糖業興起,造紙業繁盛起來,更是為日本經濟增加了競爭的砝碼。從此日本的工業開始異軍突起,雖還及不上老牌強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但在亞洲卻已經足以稱雄。
2.教育,日本立國之本
日本這個民族是非常可怕、非常厲害的民族。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土地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平均每萬平方公裏擁有人口高達318萬,是中國的近3倍,是美國的10倍。日本又是世界上資源最短缺的國家,石油、煤炭等涉及國計民生的資源都要依賴進口。就是這樣一個國家,還麵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百業凋敝,居然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創造了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經濟強國,無論是國民的生產力水平,還是人均擁有的社會財富,都處於世界前列。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日本人創造的經濟奇跡,讓人刮目相看,同時也令人深思,日本成功的奧妙在哪裏?
全世界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在研究日本的成功奧秘,有認為日本政體先進合理的,有認為日本人踏實肯幹勤勞敬業的,有認為日本企業文化優秀的,更有認為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優秀的。從中國人的角度看日本,我們並不否認這些研究成果,但借鑒起來遇到的困難卻是一個現實的因素。民族精神怎麼學?政體又該怎麼學?不過這些專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公認日本的教育起到了支柱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