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新中國的偉大誕生(1)(1 / 3)

1949年的金秋,中國人民正是以這樣激動的心情,來迎接新中國壯麗與輝煌的誕生的。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擔當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重任。鑒於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宣布:“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並以此為起點先後進行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使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境地。為了奪取全國革命的最後勝利,滿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渴望當家作主的政治訴求,中國共產黨適時把建立新中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乘勝前進的隆隆炮聲中開始了緊張而有序的籌建工作。

一、毛澤東為新中國設計藍圖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構想。1947年10月10日,隨著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毛澤東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起草的政治宣言裏,第一次提出“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口號,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八項基本政策。第一項政策就是: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後稱九月會議),著重討論新中國的經濟形態、政權性質與組織形式等重大問題,毛澤東在會上和會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充實和完善了對新中國的構想。這個偉大構想,主要有如下方麵:關於國體 國體是指國家政權的階級性,決定國家的性質,規定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由來已久。1940年初,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製。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進一步明確:中國現階段的曆史將形成中國現階段的製度。在一個長時期中,產生和存在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的。1948年底,他為新華社撰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發出號召: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1949年6月,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強調:總結中國共產黨28年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在現階段,人民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組成國家,選舉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凶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隻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對於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製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麵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麵,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關於政體 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構成形式。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製,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毛澤東總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議會製失敗的曆史教訓時明確而堅定地指出:我們必須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決不能實行資產階級的議會製和三權鼎立的製度。

對於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毛澤東立足於中國國情和曆史實際,主張實行單一製的國家結構,不搞聯邦製。同時,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