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兩種命運的曆史性決戰(4)(1 / 3)

五、戰略決戰與國民黨政府滅亡

從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是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這時,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365萬人,可用於一線的兵力174萬人。衛立煌、傅作義、胡宗南、白崇禧、劉峙各自統率的戰略集團,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在長江以北的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5個戰場上,彼此自顧不暇,更無力協同作戰,不得不被動地從全麵防禦改為重點防禦。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則上升到280萬人,野戰軍149萬人,經過戰略防禦階段和戰略進攻階段的考驗,鍛煉成為善於打運動戰和攻堅戰的精銳軍隊,有條件、有能力把戰爭推向戰略決戰階段。但是,由於各戰場情況不同,戰略決戰不能全麵推進,隻有選擇條件成熟的東北戰場作為突破口。這時,東北野戰軍主力和地方部隊共有103萬人,正規軍70萬人;東北解放區麵積占東北總麵積的97%,人力、物力充足。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總兵力55萬人左右,分別被圍困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後勤補給極其困難。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審時度勢,命令東北野戰軍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發起遼沈戰役。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揮下,主攻部隊南下北寧路,控製阜新、義縣、興城、綏中等地區,包圍錦州,切斷國民黨軍退路;承擔打援任務的部隊,在沈陽以西、以北地區集結,防止長春、沈陽的國民黨守軍突圍,南下增援錦州。蔣介石兩次飛往沈陽布陣,從關內調動兵力集結於錦西、葫蘆島,組成“東進兵團”,同時把沈陽國民黨軍主力組成“西進兵團”,東西對進,增援錦州。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攻占錦州,全殲東北“剿總”副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部近9萬人,範漢傑被俘。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被阻擊在塔山、彰武、新立屯、大虎山以東地區。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10月17日,長春國民黨守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19日,新七軍投誠,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率餘部放下武器,長春和平解放。錦州、長春解放後,蔣介石命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率“西進兵團”奪取錦州,沿北寧路向關內撤退。東北野戰軍乘勝組織遼西會戰,10月26日至28日,將廖耀湘所部合圍在黑山、大虎山以東、饒陽河以西約120平方公裏地區,經過兩天一夜激戰,殲敵10萬人,廖耀湘被俘。11月2日,沈陽解放,殲滅13.4萬人。與此同時,迭克遼陽、鞍山、海城、營口,殲敵1.4萬人。11月9日,錦西、葫蘆島國民黨軍殘部從海上逃往關內,東北全境解放。遼沈戰役曆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人,為北平、天津乃至華北的解放提供了鞏固的戰略後方。

淮海戰役由華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聯合發起,主攻目標是約80萬人的國民黨軍南線主力,即占據徐州的劉峙、杜聿明集團,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到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地區進行。為了集中領導、統一指揮,中共中央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黨的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

淮海戰役前,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由粟裕具體指揮,經過八晝夜激戰,於1948年9月24日攻克了有國民黨重兵把守的戰略城市濟南,殲敵10萬多人,國民黨徐州“剿總”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被俘。濟南戰役具有“闖關”性質,開創了攻打10萬以上守兵的大城市先例,為日後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殲滅戰提供了經驗。從“闖”大城市“關”的特定意義上說,濟南攻堅戰為戰略決戰拉開了序幕。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自11月6日至22日,殲滅徐州“剿總”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亦稱黃百韜兵團,攻占津浦路徐州、蚌埠間的宿縣,孤立徐州。戰役開始,華東野戰軍就把沿隴海路西撤的黃百韜兵團包圍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萬人在賈汪、台兒莊地區起義,為華東野戰軍順利通過其防線切斷黃百韜兵團退路提供了戰機。22日,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全殲黃百韜兵團10萬人,黃百韜自殺身亡。與此同時,華中野戰軍攻克戰略樞紐宿縣,把從平漢路趕來增援的華中“剿總”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亦稱黃維兵團,阻止在安徽蒙城東北的雙堆集地區,使徐州守敵孤立無援。第二步,自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圍殲黃維兵團。在此期間,中原野戰軍主力和華東野戰軍一部,全殲黃維兵團12萬人,黃維被俘,徐州解放。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撤離徐州,被華東野戰軍合圍在陳官莊、青龍集一帶,孫元良兵團被殲。第三步,自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殲滅杜聿明部。黃維兵團被殲後,毛澤東以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司令部名義發表《敦促杜聿明投降書》,要求他帶頭放下武器。杜聿明執迷不悟。華東野戰軍於1月6日發起總攻,經過四晝夜激戰,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約20萬人,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李彌化裝潛逃。淮海戰役曆時66天,殲敵55.5萬人,消滅了南線國民黨軍主力,使長江中下遊的武漢、南京、上海等戰略城市處於人民解放軍直接威脅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