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新中國的偉大誕生(1)(2 / 3)

關於經濟形態和經濟建設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已經提出:新中國的經濟要由國營經濟、私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三個部分組成。1947年12月,他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又提出:沒收以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四大家族”壟斷資本歸國家所有。新中國的經濟成分是:處於領導地位的國營經濟,由個體逐步地向集體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獨立小工商業者的經濟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裏提出的沒收四大家族壟斷資本歸國家所有的思想,是對新中國經濟形態構想的重大發展。因為到抗日戰爭結束時,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壟斷資本已經控製了舊中國的經濟命脈,將其沒收歸國家所有,既有利於恢複和發展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又有利於推動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轉變。

1948年5月,毛澤東在河北西柏坡一麵運籌帷幄指揮戰略決戰,一麵嘔心瀝血籌劃新中國的經濟形態和經濟建設。他在九月會議上強調: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是這樣,並且是領導的因素,總的說來是新民主主義的。在社會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營經濟、公營經濟,因為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這些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我們要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領導下的經濟體係,由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究竟由哪幾種成分構成,九月會議未作結論。

在此前後,中共中央東北局起草了《關於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上報中共中央。這個提綱認為:東北經濟在徹底消滅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以及取消帝國主義在東北的經濟特權以後,基本上由五種經濟成分所構成,這就是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尚有小部分自然經濟,因意義不大,故略)。正確認識這五種經濟的性質、地位、發展方向及其相互關係,是正確決定東北經濟政策的出發點與基礎;也隻有從此出發,才能在經濟戰線上把握住正確的路線,實現無產階級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正確領導。中共中央非常重視這個提綱,毛澤東、劉少奇分別作了重要修改,印發各地作為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毛澤東在1949年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重申:經濟建設方針,去年九月會議討論了一下,基本方針是決定了的。經濟成分包括國營、合作社、國家資本主義(公私合營、租借)、私人資本、個體。東北有個文件,基本是對的,與九月會議討論的精神相符。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論述了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途徑。會議指出:中國革命在取得全國勝利並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後,社會經濟存在五種主要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五種經濟,便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關於黨的經濟政策,毛澤東在報告中分析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指出在全國勝利後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的基本出發點是:根據以往現代工業約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十,其中最大和最主要的資本又集中在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中國官僚資產階級手裏,沒收這些資本歸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根據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占現代性工業第二位的特點,現階段決不可以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限製得太死,必須容許它在國家的政策和計劃的軌道內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但是,如果認為現在不需要限製資本主義,也是完全錯誤的。

關於文化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指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這種文化,隻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來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的。要建立這種新文化,就必須又“破”又“立”。“破”,就是打倒和鏟除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立”,就是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和其他群眾。毛澤東又指出:現階段中國的文化,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製主義,又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特點,他集中概括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他強調:文化要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