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兩種命運的曆史性決戰(4)(3 / 3)

山窮水盡的蔣介石,不得不於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李宗仁上台後,大力開展謀和活動。1月27日致電毛澤東,表示願以中共提出的八個條件為談判基礎,並請中共盡早確定談判代表和談判地點。2月14日,又派其常駐北平的代表黃啟漢帶著他給毛澤東的信,陪同由顏惠慶、章士釗、邵力子、江庸等人組成的“上海和平代表團”飛抵北平。22日,顏惠慶等前往西柏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接見。雙方確認:談判以中共十四日聲明及所提八條為基礎,中共與南京政府各派出同數代表為之。

地點在石家莊或北平。

1949年3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國民黨政府4月1日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代表團成員為首席代表周恩來,代表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秘書長齊燕銘。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團成員為首席代表張治中,代表邵力子、劉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顧問屈武、李俊龍、金山,秘書長盧鬱文。自4月2日起,雙方正式談判。

經過多次個別交換意見和會議磋商,4月15日,周恩來將最後定稿的《國內和平協定》交給張治中。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經過認真研究,一致同意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方案,並推黃紹竑和屈武回南京複命。國民黨和談最高指導委員會秉承蔣介石的旨意,拒絕接受和平協定。4月20日,李宗仁、白崇禧致電張治中,不得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遂使和平談判破裂。在共產黨的真誠挽留下,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全體談判代表,決定留在北平,其中的多數參加了隨後召開的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由於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0日夜,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不拒絕談判,要求對方完全承認八條,不許討價還價”,如談判破裂,“四月或五月占領南京”的方針,按預定計劃發起渡江戰役。21日淩晨,毛澤東、朱德發布命令,要求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渡江戰役由第二、第三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原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共同承擔,第二、第三野戰軍負責殲滅承擔江西湖口至上海段長江防禦任務的湯恩伯集團,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攻取河南信陽,威脅武漢,鉗製擔任湖口至湖北宜昌段長江防禦的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裏戰線上,百萬解放軍分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強行渡江,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22日深夜,國民黨軍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25艘艦艇在南京東北芭鬥山江麵起義。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滅亡。餘下的任務便是向尚未解放的國土進軍,但那已是風掃殘雲,“傳檄可定”了。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領導中國人民“重建國家”,至此浴血奮鬥了整整28年,也艱辛探索了整整28年,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即將變成美好的現實。這時的革命形勢,借用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預示革命高潮就要到來的三個形象比喻則是: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