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的矛頭所指,是占據以北平、天津為中心的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亦稱傅作義集團。當時,這個集團擁有60萬兵力,其中50萬駐守在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至平綏路的張家口約500公裏的狹長地帶,包括海上出口塘沽港。進行這次戰役的是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約百萬人,實力大大超過了國民黨軍。
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0日,先用“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戰法,完成對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守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切斷其南逃或西退的後路。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7日,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戰略步驟,於22日、24日分別攻克西頭的新保安和張家口,殲敵7萬多人。1949年1月10日,為了統一指揮戰役和接管城市,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的平津前線總前委,林彪任書記。1月14日,由於天津國民黨軍拒絕接受和平改編,東北野戰軍發起總攻,1月15日解放天津,殲敵13萬人,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
天津解放後,駐守北平的25萬國民黨軍,陷入了百萬人民軍隊的重圍之中。為了完好地保護這座馳名世界的文明古都,共產黨主動派出代表同傅作義接觸,就和平接管北平舉行談判。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和各界愛國人士的敦促下,傅作義順應民心,於1月21日與解放軍達成《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命令所部出城接受改編。1月31日,雙方交接完畢,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曆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對綏遠省國民黨軍暫時維持現狀,留待在適當時機按人民解放軍製度進行改編。1949年9月19日,華北“剿總”歸綏指揮所主任兼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通電起義,其所部6萬人接受和平改編。平津戰役中實施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對後來處理殘餘的國民黨軍,加速解放戰爭進程和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和戰略意義。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持續4個月又19天,殲敵154萬多人,摧毀了國民黨賴以安身立命、維護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使他們不僅在長江以北難以卷土重來,就是在長江以南也無力組織有效抵抗。三年來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為在全國範圍內奪取解放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處於窮途末路的蔣介石,在1948年11月9日就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請求增加軍事援助,遭到拒絕。1949年1月8日,國民黨政府又向蘇、美、英、法四國發出照會,請求他們“調解”中國內戰,亦遭拒絕。此時,國民黨內部也因內戰敗北加劇了派係鬥爭。桂係首領李宗仁、白崇禧等提出與共產黨談判,謀求“劃江而治”,並要求蔣介石“下野”。
蔣介石迫於內外交困,不得不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表示願與共產黨“和談”,同時提出若幹討價條件,諸如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不能違反憲法,維護中華民國國體,不能中斷法統,確實保障軍隊,等等。中國共產黨及時識破蔣介石欲借和平談判爭取時間,苟延殘喘的陰謀。1月5日,新華社發表毛澤東撰寫的《評戰犯求和》,全麵揭露和逐條批駁了蔣介石新年文告的虛偽性和反動性。1月14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義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強調: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確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全部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但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現真正的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中國共產黨願意和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他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在下列條件的基礎之上進行和平談判。這些條件是: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廢除偽法統;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製度;廢除賣國條約;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又著重指出:如果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中的人們,願意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而不是虛偽的反動的和平,那末,他們就應當放棄其反動的條件,承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八個條件,以為雙方從事和平談判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