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解放區軍民迎戰國民黨軍事進攻的時候,國民黨統治區掀起了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形成了與人民解放戰爭相配合的第二條戰線。如毛澤東當時指出的: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鬥爭。學生運動的口號是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
第二條戰線吹響的第一聲號角,是1945年11月25日在昆明發生的反內戰的學生運動。抗戰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以及雲南大學、中法大學等校學生自治會,針對蔣介石執意發動內戰和堅持獨裁統治的反動政策,組織反內戰時事演講晚會,請錢端升、費孝通等教授到會演講,國民黨唆使全副武裝的軍警衝進會場鳴槍,激起學生的強烈反抗。從26日起,昆明30餘所大中學校組織聯合罷課委員會,發動全市3萬餘名學生,連續數日罷課遊行。12月1日,又遭軍警武裝鎮壓,造成4死25傷的慘案。“一二·一”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延安、重慶、成都、上海等地各界人士用各種方式聲援學生,使學生運動發展成全國性的人民運動。
以“反對內戰,爭取自由”為基本口號的“一二·一”運動爆發一年後,1946年12月24日,北平發生了駐華美軍在東單操場強奸中國女大學生的暴行。12月30日,北京大學、中法大學、朝陽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校學生,舉行抗議美軍暴行的示威遊行,高呼“嚴懲肇事美軍”、“美軍退出中國”、“維護主權獨立”等口號,鬥爭鋒芒直指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美帝國主義。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漢、開封、青島、廣州、福州、桂林、重慶、昆明、台北等地學生奮起響應,舉行罷課和示威遊行。從1946年12月30日至1947年1月10日,抗議美軍暴行的鬥爭波及14個省26個城市,參加鬥爭的總人數達50萬人以上。學生的愛國抗暴鬥爭,得到了社會各界積極支持。
北京大學48位教授聯名發表《為抗議美軍暴行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書》。馬寅初、雷潔瓊等教授,還參加了示威遊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也先後發表宣言聲援。中國共產黨更是率先垂範,以“美軍退出中國”為中心口號,及時引導學生把抗暴鬥爭上升為政治鬥爭,並要求解放區和國統區的黨組織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鬥爭。
1947年5月,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學生,為反對內戰給學校帶來的饑餓威脅,發出“向炮口要飯吃”的吼聲,先後舉行遊行請願,國民黨當局對學生運動軟硬兼施、橫加破壞。中共地下黨堅決支持學生正當要求,並動員他們把反饑餓鬥爭同反內戰鬥爭結合起來。5月17日,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五校成立南京學生聯合會,決定在5月20日國民參政會四屆三次會議開幕當天,再舉行遊行示威,並向北平等地大學發出通電,呼籲“共同行動”。在此前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別成立了“反饑餓反內戰罷課委員會”和“反饑餓反內戰行動委員會”。
北京大學還通電全國,呼籲各界罷工、罷市、罷課、罷教,舉行反內戰大遊行。國民黨政府為了鎮壓學生運動,於5月18日拋出《維護社會秩序臨時辦法》,並於5月20日出動大批軍隊、警察、憲兵、特務,毆打和拘捕南京、北平、上海、杭州等地遊行示威的學生,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五二○”血案。國民黨對學生運動的血腥鎮壓,從反麵教育了學生,使他們增強了反饑餓反內戰的鬥誌,天津、長沙、重慶、廣州、武漢、福州、濟南、昆明、桂林等60多個大中城市的學生勇敢地加入了這場運動行列。毛澤東對這一時期的學生運動予以高度評價,他說:學生運動同蔣介石政府之間的鬥爭,形成了與人民解放戰爭相配合的第二條戰線。學生運動是整個人民運動的一部分,學生運動的高漲,不可避免地要促進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