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在戰爭第二年的上半年共殲敵75萬人,到1947年底,戰場已經全麵轉入國民黨統治區,形成了走向全國勝利的戰略進攻大轉折。對此,毛澤東指出: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在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的同時,解放區開展了土地製度改革運動,目的是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投身即將到來的戰略決戰。
廢除封建土地製度,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民占全國人口80%以上,農民是決定中國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中國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軍隊就是穿上軍裝的農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消滅封建土地所有製的農民戰爭。
在內戰全麵爆發前夕,中共中央就於1946年5月4日發布《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通稱“五四指示”),把土地政策從減租減息轉變為實行耕者有其田並付諸實施。至1947年下半年,解放區已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農民,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先後有60萬人參軍參戰,6000萬人次支援前線。毛澤東高度重視土地改革,他強調指出:凡堅決和迅速地執行了中央五月四日的指示,深入和徹底地解決了土地問題的地方,農民即和我黨我軍站在一道反對蔣軍進攻。同時要求各解放區必須在今後幾個月內,不論戰爭如何忙,都要堅決地領導農民群眾解決土地問題,並在土地改革基礎上布置明年的大規模的生產工作。
為了推動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相互促進,1947年7月17日到9月13日,在晉察冀解放區平山縣西柏坡村,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各解放區負責人百多人參加,經過充分討論,製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當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準實施。
這個徹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規定: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並歸個人所有;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農民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製度的合法執行機關,有權組織人民法庭保護土地改革的政策法令,維護社會秩序。
全國土地會議以後,解放區三分之一沒有進行土地改革的地方迅速興起土地改革熱潮。原來在平分土地中出現的侵犯中農和民族工商業者利益,以及亂打亂殺地主等偏差也得到及時糾正。至1948年秋,有一億人口的解放區廢除封建土地製度和封建生產關係。政治上和經濟上翻身的農民,在“參軍保田”的口號激勵下,思想覺悟空前提高。大批青壯年踴躍參軍和支援前線,東北解放區在1947年至1949年有160萬人參軍,山東解放區在1946年至1948年有580萬人參加擔架隊和運輸隊,擔負運送傷病員和各種軍需物資,在淮海戰役中表現更為突出。陳毅曾滿懷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各地農民還廣泛組織民兵,配合解放軍保衛解放區,為解放戰爭奪取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固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