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中國兩種命運的曆史性決戰(3)(2 / 3)

學生運動作為人民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實促進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人民運動。1947年,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有120多萬工人罷工。5月至6月,北平、南京、上海、無錫、蕪湖、成都等40多個城鎮,發生市民“搶米”風潮。廣大農村則興起反對抓丁、征糧、征稅的民變,盛時蔓延300餘縣。特別是1947年2月28日,台灣省台北市民眾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全台民眾紛紛響應,發展為武裝鬥爭,攻占了台中、嘉義等市鎮,起義持續20多天。

蔣介石緊急從大陸調兵鎮壓。“二二八”起義雖然失敗了,卻鼓舞了全國興起的人民運動,也注定了蔣介石在第二條戰線必然失敗的命運。

四、戰略進攻與土地改革

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經過一年的軍事較量,國民黨軍總兵力從戰爭開始時430萬人降到370萬人,正規陸軍由200萬人降到150萬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則由127萬人增加到195萬人,正規軍近100萬人。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入戰略進攻的條件。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提出: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我軍在第二年作戰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複失地。

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戰略進攻首先鎖定以大別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按照“三軍配合,兩翼鉗製”的戰法展開。“三軍配合”是:以劉伯承、鄧小平統率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為中路,實行中央突破。自1947年6月30日起,在山東陽穀以東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集地段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序幕。至7月28日,殲敵6萬餘人。從8月7日起,先後跨過隴海路,穿越黃泛區,連渡沙河、渦河、汝河、淮河,於月底到達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以陳賡、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8萬人為西路,於8月下旬在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開創豫陝鄂邊區,至11月底殲敵5萬餘人。以陳毅、粟裕統率的華東野戰軍主力18萬人為東路,在9月下旬越過隴海路南下,進入豫皖蘇地區。打到外線的三路大軍,布成品字形陣勢,互相配合,協同作戰,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直接威脅南京、武漢,將中原地區提升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前進基地。

外線出擊的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為牽製和阻止國民黨軍增援,內線各戰區特別是承擔“兩翼鉗製”任務的野戰軍也捕捉戰機展開反攻。

8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在沙家店殲滅從榆林南下的胡宗南部整編第三十六師。這次戰役是扭轉陝北戰局的關鍵,標誌著西北野戰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9月至10月,西北野戰軍又發動延清、黃龍戰役,為轉向外線進攻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從9月1日開始進行膠東保衛戰,至12月30日,殲敵6萬餘人,從根本上掌握了山東戰場的主動權。此外,晉察冀野戰軍在10月打響的保定以南清風店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第三軍主力1.3萬人,取得轉入戰略反攻後第一個大勝利。11月,又攻克石家莊,開創解放較大城市的先例,並使晉察冀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為後來整合成統一的華北解放區奠定了基礎。9月至11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殲敵6.9萬人,解放城市15座。12月至翌年1月,又開展冬季攻勢,殲滅15.6萬人,解放戰略要地四平、吉林以及其他城鎮17處,把國民黨軍擠壓在錦州、沈陽、長春等幾個孤立無援的城市和附近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