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考慮到飽受多年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內戰,便因勢利導,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爭取通過談判途徑實現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去重慶同國民黨談判。8月26日,毛澤東複電魏德邁:鄙人承蔣委員長三電相邀,赫爾利大使兩次表示願望來延,此種誠意,極為心感。歡迎赫爾利大使來延麵敘,鄙人及周恩來將軍可以偕赫爾利大使同機飛渝,往應委員長之約,以期早日協商一切大計。同一天,中共中央在《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中告誡全黨:現在蘇美英三國均不讚成中國內戰,我黨又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並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三同誌赴渝和蔣介石商量團結建國大計,中國反動派的內戰陰謀,可能被挫折下去。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可能在談判後,有條件地承認我黨地位,我黨亦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在我黨采取上述步驟後,如果國民黨還要發動內戰,它就在全國全世界麵前輸了理,我黨就有理由采取自衛戰爭,擊破其進攻,堅決徹底幹淨全部消滅之,絕對不要被反動派的其勢洶洶所嚇倒。
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陪同下,從延安飛抵重慶。國共雙方經過43天艱難的談判,於10月10日簽訂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亦稱“雙十協定”),在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人民自由、黨派合法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一致意見,諸如“中國抗日戰爭業已結束,和平建國的新階段即將開始,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應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並應先采取必要步驟,由國民政府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政府應保證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國家人民在平時應享受身體、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之自由”;“政府應承認國民黨、共產黨及一切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在談判過程中,盡管共產黨顧全大局,在某些重大問題上作了讓步(如許諾讓出海南島、廣東、浙江、蘇南、皖南、湖南、湖北、河南境內黃河以南等八個地區,將120萬人民軍隊縮編至24個師或至少20個師等),但是,蔣介石在涉及如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解放區民選政府等問題上則借口統一“軍令”、“政令”,寸步不讓,甚至在談判期間還出兵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共產黨隻好組織軍民進行自衛戰爭。9月10日至10月12日,在晉東南上黨地區(今山西長治市)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3.5萬人。10月中、下旬,又連續發起平綏(綏遠)、津浦(徐州至濟南)、平漢(邯鄲)三個戰役,殲滅國民黨軍7萬多人。這些規模較大的殲滅戰,不僅有力地保衛了華北解放區,阻滯了國民黨軍深入華北、進兵東北的圖謀,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重慶談判。
然而,“雙十協定”的墨跡未幹,蔣介石就背信棄義,向國民黨軍秘密發放1933年“圍剿”紅軍時編印的《剿匪手本》,下達進攻解放區的密令。其目的是:全部占領長江以南地區,重點奪取華北戰略要地和交通線,然後全部占領東北。為實現這一意圖,國民黨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西南、西北地區向華北和東北地區運兵布陣,搶占戰略要點。“雙十協定”簽字後,全國性內戰危機依然存在。
為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共產黨針鋒相對,帶領解放區軍民認真落實“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向北發展”,就是完全控製已經解放的熱河、察哈爾兩省,並力爭控製東北;“向南防禦”,就是收縮南部防線,將人民軍隊撤到長江以北,鞏固華北以及華東、華中解放區,保證順利“向北發展”。為全麵貫徹這一方針,從各解放區主力部隊中抽調11萬人,並選派2萬地方幹部先期進入東北建立根據地。在華北則開展自衛戰爭,屢戰屢勝。特別是在邯鄲戰役中,采取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促使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勳率部起義,開創了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整軍起義的先例。蔣介石迫於軍事受挫和政治輸理,隻好按照《雙十協定》規定的和平建國方針,召開共商國是的政治協商會議,並同共產黨談判簽訂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