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到1949年4月23日國民黨政府覆滅,是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戰的曆史時期。代表不同階級根本利益的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這一時期鬥爭的焦點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呢?還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共產黨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途徑實現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通過比較長期的迂回道路走向新中國,而蔣介石集團卻堅持獨裁反共,挑起全麵內戰,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革命戰爭來反對反革命戰爭。為時三年的人民解放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三個階段,特別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反動統治,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一、重慶談判與爭取和平建國的鬥爭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勝利階段。5月9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法西斯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題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強調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新階段已經到來,全國人民應該加強團結,為奪取最後勝利而鬥爭,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盟國作戰,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同時告誡全國人民,必須注意製止內戰危險,努力促成民主聯合政府的建立。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軍大本營的代表,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軍“密蘇裏”號軍艦上簽署投降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國共兩黨就如何公正、合理地享用抗戰勝利果實,展開了新一輪的鬥爭。8月10日,朱德發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區所有部隊就此向各城鎮交通要道的日軍和偽軍送出通牒,限其按時“投降繳械”,如遇拒絕則予以堅決消滅。8月11日,蔣介石致電朱德,無理要求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力量“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對日偽軍收繳槍械。8月13日,毛澤東以朱德名義複電蔣介石“堅決地拒絕這個命令”。在此之前,蔣介石為了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特派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等前往莫斯科,與蘇聯政府商談處理《雅爾塔協定》有關中國條款事宜,以承認外蒙古獨立為代價,換取蘇聯在道義上和物資上的支持,雙方於8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麵對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形勢,毛澤東及時指出:抗日戰爭的階段過去了,新的情況和任務是國內鬥爭。蔣介石說要“建國”,今後就是建什麼國的鬥爭。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呢,還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這將是一場很複雜的鬥爭。目前這個鬥爭表現為蔣介石要篡奪抗戰勝利果實和我們反對他的篡奪的鬥爭。這一論斷,說明戰後中國將麵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
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的國民黨,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想方設法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解放區。如蔣介石所說:或者以和平談判迫使中共“放棄武裝,改走合法的道路”;或者通過“放手動員作戰”,消滅中共武裝。“這兩條道路任取其一,都足以解決中共問題。”
針對國民黨的反革命兩手,中共中央於8月11日發出《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號召全黨帶領革命軍民保衛抗戰勝利果實,強調目前階段主要注意力應集中於解決敵偽,勇敢、堅決、徹底地奪取最大的勝利,但對蔣介石絕對不應存任何幻想,必須在人民中揭破其欺騙,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危險,應有必要的精神準備。8月25日又發表《對目前時局宣言》,提出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明確在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以後,擺在全民族麵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
蔣介石鑒於當時國際國內呼籲和平的輿論壓力,特別是蘇、美、英等國一致支持國共兩黨舉行和平談判,不敢貿然發動內戰,於8月14日、20日、23日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盟軍參謀長魏德邁也兩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還兩次表示,願赴延安與毛澤東麵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