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抗日戰爭與人民政權建設(6)(2 / 2)

五、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鬥爭

為了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繼續推一黨專政、堅持獨裁統治,國民黨於1943年3月以蔣介石的名義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為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製造輿論。《中國之命運》的要害是:宣揚中國封建時代的宗法製度,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攻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是“割據地方”、“妨礙統一”。6月,又乘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宣布解散共產國際之機,通過報刊大肆叫囂“解散共產黨,交出邊區”,並指使何應欽、白崇禧、胡宗南調集兵力進犯延安。

對國民黨挑起的這次反共高潮,共產黨及時反擊。從7月1日起,延安《解放日報》連續發表《中共中央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起來!製止內戰!挽救危亡!》《全體人民動員起來,把敢於向邊區進攻的反動派打出去!》等社論和宣言,毛澤東還親自寫了題為《質問國民黨》的專文。7月9日,延安各界舉行集會,朱德、劉少奇、賀龍等到會講話,號召邊區軍民嚴陣以待,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此前,朱德分別致電蔣介石、何應欽、胡宗南,要求他們停止進攻。蘇、美、英等國也警告蔣介石不要挑動內戰。迫於國內外的壓力,蔣介石不得不中止第三次反共高潮。

蔣介石集團頑固堅持一黨專政、排斥異己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人民特別是大後方人民的強烈不滿,加大了中間勢力對國民黨的離心力,在道義上和行動上支持共產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席張瀾在1943年為紀念“九一八”事變12周年發表題為《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的文章,要求國民黨立即放棄一黨專政,結束黨治,實行民主政治。對於大後方興起的民主運動,共產黨堅決支持。

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並在抗戰勝利後共同改造和建設中國,共產黨主動與國民黨重開談判。1944年1月16日,毛澤東約見國民政府派駐延安的聯絡參謀郭仲容,要他通知國民黨中央:中共中央擬派周恩來、朱德、林伯渠三人同行或從中選擇一人去重慶進行談判。2月2日,國民黨中央複電同意。2月17日,毛澤東又通知郭仲容,先派林伯渠去西安進行談判。

1944年5月2日,雙方談判代表林伯渠、王若飛和張治中、王世傑到達西安。從5月4日至11日,先後談判五次。林伯渠提出,談判以3月12日周恩來在延安紀念孫中山逝世19周年的演講中提出的五點要求為基礎。這五點要求是:承認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承認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為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政府;承認八路軍、新四軍及一切敵後抗日武裝為共產黨管轄的部隊;恢複新四軍的番號;撤銷對陝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包圍。王世傑等提出先談軍事問題和邊區問題。林伯渠同意。會談中,雙方各執己見。但是,一致同意將會談意見整理成文字材料分別報送兩黨中央。然後於5月17日同飛重慶繼續談判。

5月22日,林伯渠將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提出的20條《關於解決目前若幹急切問題的意見》,交給張治中、王世傑轉送蔣介石,作為談判基礎。張治中、王世傑拒轉。林伯渠電請中共中央,6月3日得到複電,將20條改為12條,其他問題作為備忘錄。這12條的主要內容是:實行民主政治與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及人身之自由;開放黨禁,承認中共及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地位;中共軍隊應編為16個軍47個師(每師1萬人),目前至少要給5個軍16個師的番號;對八路軍和新四軍所需武器、彈藥、糧食、經費等充分供應;承認陝甘寧邊區及華北、華中、華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民選政府為合法的地方政府,解除對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與軍事包圍;釋放葉挺、廖承誌、毛澤民、楊之華、羅世文、車耀先等被捕人員。上述各項要求,均遭國民黨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