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抗日戰爭與人民政權建設(5)(2 / 3)

大會選舉高崗為邊區參議會議長,李鼎銘、謝覺哉為副議長;選舉林伯渠為邊區政府主席,李鼎銘為副主席。根據有關法律,李鼎銘不能同時擔任副議長和副主席,於是免去其副議長職務,補選開明士紳安文欽為副議長。在選出邊區委員會領導成員後,發現18名委員中,共產黨員占7名,不合“三三製”原則。於是,徐特立主動申請退出,經大會同意,由非黨人士白文煥遞補。大會還選舉雷經天為高等法院院長。

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的圓滿成功,充分體現了“三三製”政權中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特點和民主集中製原則,把邊區的政權建設和民主政治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為了鞏固邊區的新民主主義政治製度,使邊區成為領導敵後抗日的堅強堡壘,成為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總後方,邊區政府根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關於發展經濟的方針,積極落實1938年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為邊區規定的“增進國防與民生的經濟建設”的任務。1940年11月以後,由於國民政府與軍事委員會停發八路軍的薪餉、彈藥、被服等物資,並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給邊區的存在和發展造成極大困難。黨外人士李鼎銘有感而發,向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提出關於“精兵簡政”的議案,他強調:在財政經濟力量範圍內和在不妨礙抗戰力量條件下,對於軍事應實行精兵主義加強戰鬥力,以兵皆能戰,戰必能勝為原則,避免老弱殘廢濫竽充數等現象。對於政府應實行簡政主義,充實政府機構,以人少事精,勝任職責為原則,避免機關龐大,冗員充塞,浪費人力、財力等現象。中共中央非常重視這個議案,認為這是克服財政經濟困難和休養生息民力的極其重要的政策,於同年12月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要求切實整頓黨、政、軍各級機構,充實基層,提高工作效率,節約人力物力,將脫產人員壓縮到總人口的3%。為了渡過難關,中共中央決定:在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的形勢下邊區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毛澤東在1940年9月強調:各個根據地的中心問題,都是經濟問題,要把經濟建設當作黨與民眾團體整個工作的中心,邊區黨委和政府工作的中心。1941年8月22日給謝覺哉的信中又指出:邊區有政治軍事經濟財政鋤奸文化各項重大工作,就現時狀態即不發生大的突變來說,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有了吃穿住用,什麼都活躍了,都好辦了。在1942年12月西北高級幹部會議上,更明確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在這個總方針指導下,邊區政府製定了一係列配套的具體方針。如處理各項生產事業關係,實行以農業為主,農業、畜牧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和商業統籌發展;處理生產和分配的關係,實行“公私兼顧”和“軍民兼顧”;處理上下關係,實行集中領導,分散經營;處理生產和消費關係,實行努力生產,厲行節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