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一個沉重的意外“打擊”(2 / 2)

大難當頭之時,黃維聽到廖運周這樣一番話,一時間,對這位忠心耿耿的部下感到十分滿意。

黃維高興地說:“不愧是黃埔的同學,你要什麼武器裝備都給你,坦克、榴彈炮,隨你要。”

臨走,他囑咐廖運周,要當機立斷,有機會就前進。

事後,廖運周將這一切報告給黨組織,立即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命令一一○師在黃維全軍突圍的當夜起義,拂曉前準時行動。

為擔心時局多變,廖運周出發前兩小時,再次來到黃維處。在黃維看來,這稱得上“悲別”。陷入重圍近於絕望的黃維心裏明白,此次突圍凶多吉少,很可能是壯士一去不複返。表情悲壯的黃維拿出了一瓶保存多年的白蘭地酒,對廖運周說:“老同學,這瓶酒藏之久矣,多年沒舍得喝,現在我敬你一杯,祝你成功。”接著,黃維向在場的其他黃埔軍校同學一一敬酒。烈酒下肚,更澆愁緒。在場的人似乎都感到這也許是最後的“壯別”酒了,有的人眼裏甚至閃著淚光,情景頗為“壯烈”。

此刻,大約隻有廖運周心裏覺得好笑,然而,表麵上卻出奇地嚴肅。廖運周向黃維回敬一懷,雙腳並立,行了一個標準而莊重的軍禮。

然後,轉身而去,再沒回頭。對廖運周來說,這是他打入國民黨軍隊內部後,與上司的最後一次交往。“壯別”之後,他此行不再是為國民黨和蔣介石繼續賣命,而是回歸革命隊伍。

1948年11月27日清晨,廖運周領導的一一○師宣布起義。起義前,廖運周與前線人民解放軍通報了信號,起義部隊以臂上紮白巾為標誌在指定的地點集結。當部隊全部進入解放軍陣地後,立即將這個地域嚴密地封鎖起來。包圍國民黨部隊的解放軍縱隊司令員王近山與廖運周是老相識。以前,他們同為黨的事業奮鬥,但雙方的崗位卻完全不同,甚至不止一次地成為對手。事隔多年,共同的革命目標終於使他們走到一起來了。彼此見麵,怎能不萬分激動!他們相互握手、擁抱。

這邊,廖運周所部與解放軍會合,王近山司令請廖運周的全師領導吃飯。而另一邊,黃維等人依然很有信心地等待廖運周的勝利消息。正因為如此,黃維得到廖運周起義的消息,一時間被驚呆了。

一一○師起義的當天晚上,縱隊政委王維綱代表劉、鄧首長來看望廖運周等全師官兵。

會上,他道出了曆史真情。王維綱說,你們師的師長廖運周是中共黨員,他領導你們在戰場上光榮起義,為人民立了大功,人民感謝你們,不會忘記你們。

一一○師起義後,被解放軍編為二野第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二師,廖運周繼續當師長。

整編後,全師的不少官兵利用過去在國民黨的關係,給熟人寫信,導致許多國民黨官兵毅然投誠,開始了更大的倒戈行動。回到解放軍隊伍中後,廖運周率全師參加了渡江戰役,而後,進軍廣西、廣東、雲南、西藏等地,成為一支嶄新的人民軍隊。

全國解放後,廖運周被任命為解放軍炮兵學校校長,1955年成為共和國第一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