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調延祉為河南布政使,李紹芬為山西布政使,以夏時為陝西布政使。
12月23日。清廷為李鴻章建立專祠。
12月26日。梁啟超著成《李鴻章》一書。該書又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記載了李鴻章一生詳細的事跡,並對他的一生作了全麵分析和評論。他認為,李鴻章是中國近40年第一流的緊要人物。在治軍馭將上,立身行己,耐勞任怨,堅忍不拔,推誠布公;在主持外交上既無功,也無罪,有外交手段,但英雄無用武之地;在主辦洋務上,眼睛高於常人一等,但隻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致失敗;甲午戰爭之失敗,李鴻章固有責任,但各省督撫從未以兵餉相助,實際上是李鴻章一人戰一國,雖敗亦豪。梁啟超和李鴻章在政治上為公敵,他們的私交也不深,梁啟超卻願為李鴻章著書立傳,並持論公允。
上海馬路工程局議訂新章程,規定船產一律捐稅,各船戶紛紛到上海縣署要求撤消。28日,鬆江糞船代表也到上海縣署提出同樣要求。
湖南布政使、前任上海道台餘聯沅在上海病逝。
12月27日。王文韶電奏清廷稱甘肅平羅縣屬上營子地方發生反洋教事件,清廷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分途捉拿反洋教之人。
法、葡礦師、教士在海南島內地窺視。據《申報》報道:法國礦師勃利巴及葡萄牙教士斯克由海南往內地遊曆,隨從有中國護勇及小工共70餘名。據稱他們是想勘察金礦,並欲由海口建一鐵路通入內地五指山。
12月28日。清廷令晉豫速辦鐵路礦務。
奕再次向俄國提出滿洲撤兵問題修正案,俄國仍不同意。
應英美公使要求,清廷開複已故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原官。
清廷命令在京師內外城各設立工藝局一區。
12月29日。肅親王赴保定迎接兩宮鑾駕。
12月31日。上海寶昌路築成通車。該路為當時法租界最長、最直的一條馬路。1900年第二次擴展法租界後開始修築,它東起敏華陰路(今西藏南路),經格洛克路、麥高包綠路、維爾蒙路、李梅路、葛羅路、貝勒路、馬浪路、薩坡賽路、呂班路、白爾部路、華龍路、馬斯南路、聖母院路、金神父路等,西止於海格路(今華山路),全程5500米。路名以法租界公董局中一位法籍董事寶昌命名。14年後,法國名將霞飛到上海,這條路遂改名為“霞飛路”。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因去年天津失陷,北洋衙署文卷遺失,無案可稽,所以請黑龍江將軍轉令其屬員周冕將原參全案抄寄,以便憑此核辦。
本月。陝西鹽斤加價以籌款。為籌措賠款,各地官府想盡辦法巧立名目,“鹽斤加價”則是陝西省當局的辦法之一。陝西食鹽的來源主要有二,即山西的潞鹽和甘肅的花馬池鹽。本月,陝西當局表麵上“以籌備償款,奏請加價四文”,實際上每斤加價數倍。由於花馬池鹽多係私運,所以義特別規定:此後,甘肅運鹽來陝西不論何項鹽斤,持有甘肅厘票者每斤加價八文,無票者加16文。鹽斤加價每年可增收鹽價錢20萬兩。鹽雖為人民生活必需品,而加價的結果,卻使不少人被迫淡食,鹽因食用者減少而滯銷,於是小鹽商受累,東西兩路運鹽貧民生計窘迫,屢有搗毀官鹽局事件的發生。